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09月11日 17:07 关键词: 处级村官 科技扶贫 刘海林

“处级村官”的“科技扶贫”路

央视网 记者:王在华

核心提示:处级干部、博士,这些身份能给下乡扶贫工作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刘海林是河南省委2010年派出的3000名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他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是19名来自省直机关的处级扶贫干部之一,同时他又拥有多个学历,是农业工程博士。两年时间过去了,刘海林的扶贫成果,正在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一一显现。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刘海林是河南省委2010年派出的3000名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他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他是19名来自省直机关的处级扶贫干部之一,同时又是农业工程博士。两年时间过去了,刘海林的扶贫成果,正在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一一显现。

     刘海林是河南省委2010年派出的3000名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他的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他是19名来自省直机关的处级扶贫干部之一,同时又是农业工程博士。两年时间过去了,刘海林的扶贫成果,正在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一一显现。(《东方今报》资深摄影记者刘栋杰 拍摄 / 2012年2月1日)

     2000多人口的石道乡张沟村,文盲半文盲占多数,病残及失能人口占一成多。类似的村庄在河南并不少见。这些落后贫困的村庄怎么脱贫和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摆在河南省委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道难题将如何破解?

  19名处级干部空降贫困村

  少林寺闻名天下,但与少林寺同属登封市的石道乡张沟村,却只有一个相对“高级”的“头衔”--省级贫困村。

  张沟村位于箕山腹地,南临汝州,西接伊川,距登封市区30公里。2010年的一组数据,让《东方今报》记者申子仲“大吃一惊”。

  “8个村民组,512户2074口人,没有户籍的儿童有155人,35岁以上的单身汉37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多数,同村婚配现象普遍,病残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超过十分之一。男性中青年多在周边煤矿当矿工,或外出务工。年轻女性多在家带孩子,处于半失业状态。多数农户家徒四壁,至今仍有部分农户住窑洞、住危房或没房住。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还有如此贫穷的村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申子仲说。

  在河南,像这样贫困的村庄,并非只有张沟村一个。如何破解这样的“三农”难题?成为摆在河南省委面前的一个难题。

  2010年7月,河南省委以选派“第一书记”的创新模式为载体,着手探索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新路径,创建“新农村”建设模式。3000名机关干部被“空降”到全省3000多个贫困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扶贫村官生涯。其中,河南省委组织部从省直单位选派了19名处级干部,“空降”到全省18个市地的19个贫困村庄。

  “处级村官” 像老农民

  在这些被组织选派的“处级村官”中,刘海林是主动报名的。来张沟村之前,他是河南省委办公厅第一秘书处副调研员,同时兼任省委值班室主任。张沟村的贫困资料,就是他挨家挨户走访了20多天调研整理出来的。

  “要不是说着普通话,戴着近视镜,他就是一个老农民。” 《东方今报》摄影记者刘栋杰这样描述刘海林。申子仲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见到刘海林时的印象:“披着一件灰色的旧棉袄,迎了出来,笑着说,‘是不是比照片上看着更老?’眼前这位城里来的'第一书记',脸庞黝黑,额头皱纹很深。”

  翻看刘海林的简历,申子仲“震惊”了。刘海林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南省委办公厅第一秘书处,在省委工作期间,他坚持不断地学习,又取得了7个学历,其中两个专科、三个本科、两个硕士和一个博士。作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博士,他发表过《村落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绕不过的一道坎》、《农村环境问题百村调查》等多篇论文。作为医学硕士,他参与了“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在《自然--遗传学》发表过研究成果。除了公职,他还是新乡医学院和郑州大学的兼职教授。

  刘海林在张沟村挨家挨户走访所看到的景象,更让人感觉震惊:张沟村一般人家基本上都没一件像样的家具。建有门头(即门楼)的农户,有一部分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同时置办了沙发、席梦思床、组合家具、电视、洗衣机。而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有一个漂亮的门头,室内家徒四壁。村里20多个光棍汉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其中一个叫张正晨的光棍汉,住在过去的场窑内,两场大雨期间睡在露天的麦场上,一张铁床上搭着块塑料布,处境十分凄苦。

  先修厕所再打井

  2010年8月4日,刘海林上任张沟村第一书记。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尴尬事儿:起床后发现没地方上厕所,最后跑到旁边的玉米地里才解决了内急。

  一个村委会,连个厕所都没有?要是村民来办事,都跑到庄稼地里去方便,太不雅了!在这种想法下,第一书记刘海林“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委会里修厕所。其实,修厕所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以此为由头改善村里的卫生条件。

  修厕所的同时,刘海林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村民们反映最迫切问题的是吃水难。

  张沟村地处浅山区,两边的其他村地势低,只有张沟村处于一个凸起的位置,由于周边煤矿很多,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88年政府曾拨付12万元扶贫款,打了一眼180多米深的机井,解决了4个村民组的吃水问题。但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这口井于2008年彻底报废。

  2000年,政府以每个水窖补助600至800元的方式,修了105个水窖,2005年又修了110个水窖,仍有210个农户至今没有水窖,他们靠天吃水,或者以每吨20元的高价买水吃。

  当务之急是解决吃水难题,刘海林为此东奔西走。在省委办公厅的协调下,不到一个月,张沟村人畜饮水工程就立了项。饮水工程需要资金300万,当时全部由登封市水务局垫资,随后由郑州水务局下拨资金解决。

  “高科技”推动山乡巨变

  吃水难解决了,还有出行难、入学难、就业难……这条扶贫路,需要刘海林一步一步地走。但刘海林的步子迈得铿锵有力。

  此后不久,刘海林为村里新修了一条2.3公里的出村道路,硬化街道8公里,让村民告别了“出行难”。

  出村路和街道硬化之后,两边很快都架起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3个小游园,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拉起200米文明墙,砌起40个景观花坛,村子“美”了。

  张沟村的“厕所革命”带来了更新潮的生活方式,村民们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第六代沼气技术,建成了70座容积10立方米的沼气池。配套新建的100个双瓮式户用厕所,让村民有了名副其实的“卫生间”,很多村民生火做饭用上了自动点火的沼气炉,生活“潮”了。

  目前在张沟村,年存栏500头、出栏1000头的肉牛肥育基地已经建成;存栏10000只肉兔和存栏10000只胡羊的养殖基地正在建设,60多户村民加盟养殖合作社。

  与此同时,张沟村小学新建了多媒体教室,更新了桌椅,学生们穿上了新校服;村公办幼儿园新建工程、张沟小学改扩建工程正紧张施工,教育“新”了。

  最让刘海林得意的,是他在张沟村所实施的系列民生工程中最有科技含量的项目--“生物技术生活污水净化工程”。

  虽然张沟村的境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受生存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村里的“脏乱差”现象仍十分突出。乱占耕地、人畜混居、随意排污,特别是靠山而建的房屋每到夏季就返潮,导致霉菌恶性繁殖,对村民的健康状况构成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海林申请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拟采用厌氧生物、土壤过滤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综合生物技术,对张沟村的生活污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