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疏堵并重应对“入侵者”:资源化与立法防治

央视网 记者:包征宇

核心提示: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一条途径: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利用它本身的经济价值。除了“资源化”,制定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规,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安全管理显得更为必要。对所有引入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并规范外来物种引进审批程序,这些都需要过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目前国内专家比较推崇的一条途径。所谓资源化,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称,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

  对此,王捷举了福寿螺的例子。福寿螺本是引进养殖,供人们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给农田、水稻等带来了损害。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福寿螺食性杂、摄食各种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来源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设备纤维素酶制品。

  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寿螺作饲料,制成福寿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鱼粉作水产饲料的蛋白源。王捷说:“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

  但是,并非每个入侵物种的资源化都能这般顺利。云南滇池圈养水葫芦望改善水质,但效果未知。查阅云南省政府公开信息不难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对于水葫芦的态度还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捞工作。而5个月后,当地对于水葫芦的态度已经出现较大转变,

  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经过生物诱导后变成另外一种水葫芦--紫根水葫芦。这种植物,在蓝藻水域生长,根分泌化感物质可以分解蓝藻,它长大了再把蓝藻分解了,最后再做成有机肥。“像这样的案例就非常典型,非常好。”王捷同时指出,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把水葫芦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捞出后把它立刻变成有机肥。

  除了将入侵物种“资源化”,制定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规,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安全管理显得更为必要。

  针对入侵生物本底不清的问题,万方浩研究员认为,要在全国建立起监测体系,不属于本地的物种出现后,地方有关部门如何上报、如何统计,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只有这样,生物入侵本底的一些问题才能回答清楚。“非常重要的有害生物名录整理的工作,因为费力不讨好而没人愿意做,但是这项工作却可以对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非常有效的参考。”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赵文霞认为,有关生物入侵的基本问题还需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和力度,做踏实细致的研究。

  专家指出,还应在立法的基础上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制度,成立跨部门、多学科的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对所有引入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并规范外来物种引进审批程序。赵文霞副研究员介绍,目前国家正在针对这一问题制定国家标准,外来林木引种风险评估规程确定了评估植物入侵性的不同方面,目前正在评审中。

  生物入侵发生后,控制技术要分步进行,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发生阶段采取不同措施。赵文霞副研究员说,生物入侵分为几个阶段,有害物种刚入侵时要采取极端措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一步非常重要,一旦外来有害生物形成种群,完全消灭是不可能的。在外来有害生物种群尚未定殖时,划定疫区,外缘设缓冲区,疫区内的寄主植物要全部清理,并不得带出疫区,以阻隔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扩散。”

  据了解,鉴于生物入侵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和教训,我国已经建立由农业部牵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海关总署、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国外来生物防治协作组,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农业部已经制定《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仍在着手起草、修改和论证中。

  专家认为,在多个管理部门之间如何形成合力仍是当前防治生物入侵工作存在的大问题。“各部委都在行动,但如何形成一盘棋,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行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万方浩研究员提出,应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对防治生物入侵工作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应抓紧制定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规并尽快颁布实施,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安全管理。”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