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08月16日 15:48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超适应症 用药 泛滥

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罪魁:失控的超适应症用药

央视网 记者:兰军

核心提示:药物不良反应大概80%是因为“超适应症”用药引起的,而“超适应症”推广新药又是药企扩大销量的重要途径。这个利益推动的逻辑关系,成为世界上药物不良反应的“顽症”。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创始人乔治•默克。

默克先生的这句话,经常被医药界的人士引用,以警示制药企业钻营利润之举动,但默克先生可能要为当今世界失望了。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瞒报8万例死亡及不良反应案例“东窗事发”,被欧洲药品监管部门紧急调查;美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承认非法推广及销售药物等3项指控并认罪,同意支付30亿美元罚款;制药老大辉瑞2009年因“超适应症”营销而受到的23亿美元的罚款……制药界是怎么了?似乎高额罚款也阻挡不了他们见利忘义的心态。

确实如此。

利益诱惑太大

药物不良反应大概80%是因为“超适应症”用药引起的,而“超适应症”推广新药又是药企扩大销量的重要途径。这个利益推动的逻辑关系,成为世界上药物不良反应的“顽症”。

所谓“超适应症”推广,是指制药公司有意诱导超出药品说明书适应症范围的用药行为,由于超出的治疗适应症没有经过大范围临床试验验证,存在高度用药风险而被世界各国的法律明文禁止。通常包括两种类型,即超出药监部门批准的适应症和超出批准的使用人群。

一位熟悉外企情况的人士对记者透露,“以‘拜瑞妥’为例,在国内官方售价为496元,按照每天10mg的服用量计算,患者平均一天的费用接近100元。而其毛利率高达10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病人多吃一粒拜瑞妥,中间环节就可能获得高达55元的利益。”

有消息人士指出,拜瑞妥2011年销售收入为1亿元,其中40%来自“超适应症”推广: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超适应症”用药让拜瑞妥的销量翻了10—20倍。

上述熟悉情况的人士表示,“药品管理法允许药厂在提供足够的临床研究资料后增加药物适应症,但药企不愿这样做。因为药企申请增加一个新的适应症,需要进行好几年的临床研究,通过药监局审批又要好几年。而一旦研发不成功,或者没有被药监部门审批下来,期间投入的钱就要打水漂,所以,药企宁愿在灰色地带铤而走险。”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药企打擦边球。“比如一种针对骨折病人血栓预防的药,实际上根本就没做临床推广,但药企却浑水摸鱼,向骨折病人推广。”

有医药行业人士分析,制药公司之所以隐瞒不良反应的报告,大多数的原因是急于收回昂贵的新药研制成本。因为只有推广得越快,有越多病人使用,新药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而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超适应症”推广新药是借机扩大销量的一种重要途径。

失控的“超适应症”用药

“‘超适应症’用药的情况普遍存在,只要不被揪出来都不会有事。”某医药上市公司高层表示,国内目前尚无一起针对“超适应症”用药的处罚案例,这让药企更加肆无忌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吴晓松曾对媒体表示,“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超适应症’用药的情况,这在国外也存在,但是因为未经临床证实,存在医学风险,一旦出现纠纷,医生就要承担责任。因此医生往往会让患者签署知情书。”

据一位曾在跨国制药企业工作过的人士介绍,外企绝对不会以公司的名义直接进行“超适应症”推广,而是通过学术会议或者医药代表个人推广的方式,来达到“超适应症”推广的目的。

“外企进行‘超适应症’推广的形式很隐秘,一般披着学术的外衣,有些医生被套进去了还不自知。这种打着学术名义的推广,完全背离了学术本身的宗旨,给国内企业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吴晓松表示。

虽然众多制药巨头因为“超适应症”推广药物被课以重罚,但是谈起“超适应症”用药这一话题,在国内依然存在着不少争议。

“‘超适应症’用药的情况普遍存在,某些药物‘超适应症’使用确实可以解决某类疾病。”吴晓松表示,如果某类疾病没有可救治药物时,医生在临床中一般都会尝试“超适应症”用药,但前提是得到患者的同意。

他认为,安全有效的“超适应症”用药应当得到保护和应用,但为避免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滑坡,“超适应症”用药必须在严格的管理下实施。

而在专家看来,凭借一个医生治好了一个病人的经验,就得出所有人都可以“超适应症”用药的结论,这是非常草率的。张强表示,在没有进行充分的临床试验前,没有被药监部门批准,药品是不可以“超适应症”使用的。

好比开车到了十字路口,不能因为耽误时间,就直接闯红灯过去。等一等,对整个社会更加有益。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