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多天前,郑州中州大道的高架桥下,民工刘红卫在寒冷、饥饿和疾病中死去。现在中州大道已禁止民工住宿。据网友爆料,在部分路段,有关部门还设了花盆和铁栅栏以防民工落脚。现在郑州最低气温已经零下,浇花的人称估计这些花撑不了几天就会死光。据了解,有关部门为民工准备了安置点,但民工并不领情。[详细]
我们并不是无家可归。附近不分昼夜,都有货车需要卸货。工友们之所以喜欢露宿桥下,是因为更容易找到活干。夜里工钱更高,至少二百元。
摆花是在逃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政府要解决问题就要衡量两个利益点——民工的“找到活干”,政府的“不能冷死人”,找到办法,采取措施。
此举固然立竿见影,但不免让人联想到毕节事件后“禁止入内后果自负”的垃圾箱。治标更需治本,“救火式”措施之外,改革僵化的救助手段,整顿露天招工黑市,才是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郑州民工冻死高架桥下被摆满花盆装上铁栅栏
其实,该地点500米内,有3个农民工安置点。东200米的地方,正在建一个能安置近百位农民工的安置点。300米外的丰产路办事处也有安置点。东500米处,如意湖办事处也有一个农民工安置点。
救济,只能救得一时,救不了一世。当农业不再受重视,自然就会逼迫大量农民进城,城市却提供不了就职机会,那么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以生命为代价。源头不治,只是“堵”与短暂的救济也是于事无补的。
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建立了一套还算完备的救助机制,应急救助、民政收容、社会救助等等。这些制度尽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贫弱者提供一些援手,但更多是出于优化美化城市形象的考虑,而非真正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更体贴、更人性化的服务。其救助的目的仍是希望这些人最好离开这个城市,这个过程越短越快,则救助的积极性就会越高。而这,与农民工进城打拼讨生活的初衷并不吻合。很多人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救助?因为他们害怕被驱赶,从而失去驻留的自由。
在露宿民工看来,之所以呆在立交桥下打零工,是因为立交桥下四通八达,找诸如搬运、建筑等零活的机会多,而用工者时间长了也都知道大桥下自发形成的零工市场,如果民工晚上住到离桥下稍远的地方休息,就找不到活儿干,而他们干活是不分白天黑夜的。从根本上讲,若无法给民工提供一份能及时结清工资、又不耽误农忙季节回家干农活的工作,或没有一个满足民工求职需求的零工市场,即便爱心人士捐了不少棉衣棉被,甚至能给民工找到免费住处,也无法改变民工露宿桥下的状态。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救助关爱弱者、贫者是底线,避免弱者更弱、贫者更贫是责任。积极的制度建设,是完善现有救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民间公益组织在内的全社会救助体系,是对农民工群体权益保障的落实。桥下农民工,他们渴望就业,担心欠薪,节衣缩食,用微薄的报酬供子女读书,谋求更好的生路。他们缺失的,不仅仅是慈善救助,也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在内的权益。我们需要为这些无力者提供有力前行的最低保障——社会救助,更需要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希望和力量。
政府为避免桥下冻死人的悲剧再次发生,封闭高架桥下的区域,设置安置点方便农民工住宿,改善了农民工的休息环境,民工应该理解政府的用意,主动配合。 [详细]
无论在高架桥下露宿,还是等活,政府都没有权力强制驱离民工。在高架桥下摆花盆装铁栅栏,是一种变相驱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逼得农民工没有落脚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