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41岁的苗卫芳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经医院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苗卫芳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梦,我的梦想就是创作文学”。[详细]
在我们河北,因历史原因至今官本位气息还是很浓厚,假如读书后没有混上“铁饭碗”也就是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不包括国企),就觉得你书白读了,在老百姓心目中一个每月收入两万的打工者或做生意的人地位都没有月收入五千的“铁饭碗”高。
这个消息让人悲痛,更让人心酸。一是在这个价值多元的年代,就业观也应该多样,我见到过研究生们从事现代农业,照样热火朝天,活力四射。二是对农业根深蒂固的看法可以松动了,现代农业完全有高层次知识青年的用武之地。
肯定有人会说这个父亲太极端了。其实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培养一个研究生,不仅要倾全家的财力,很可能还会欠全村人的各种人情债。这个家庭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将来这个研究生儿子或女儿能当官或发财。当儿子回家种地后,父亲的精神支柱坍塌了。
研究生儿子未找到工作回家种地,父亲愤而服毒
读书无用论和读书万能论是中国的两大主流,互为影响。这折射出的是我们民族和国民缺少理性的认知,把读书当成拜观音一样的事情,要么成了,就猛追捧,要么失败,就觉得一无是处,有体制原因,也折射出我们的浮躁和不成熟。
现在不再是循科举、求功名的时代,“铁饭碗”不那么好端,过度追求稳定,反而拘束自己,但是有些想法还是根深蒂固,上大学就一定要尊荣加身、衣锦还乡,只冲着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去?
在美国,博士失业或找不到工作去端盘子的不稀奇,关键是不放弃自己的目标,谋生的同时去争取。学会面对挫折也是人生一课。
如今,连博士都可能失业,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不得不与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竞争工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历膨胀与贬值的今天,研究生的学历光环效应已经黯然消退。在日本,最近几年就有博士流浪街头。在台湾,本科生的就业现在不敌专科生。在韩国,本科生近来的就业情况甚至不如高中生。在我国,类似的情况已经逐渐出现。因此,我们就需要转变观念,以平常心来看待研究生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
高校的训练,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以为其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能力基础,而真正的社会经验,却尚需个人从零做起,慢慢积累。若社会不能对这批尚处于事业“发育期”的新人们保持宽容与容忍,而代之以急功近利的审视,只会给他们造成动辄得咎的社会印象,进而扼杀他们勃发的创造性思维。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但必须具备鼓励多于诋毁、宽松多于狭隘的社会空间。零容忍的社会顽疾,才是催生“知识扼杀命运”这等畸形儿的温床。
面对研究生种地的个案,不仅要规劝苗卫芳放下研究生身段,树立理性择业观,不要迷信“铁饭碗”,也希望更多大学生反思人生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政府与社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企业不能趁人之危,肆意对求职大学生“压价”。而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改良高等教育生态,调整招生规模,不再单纯追求大学生数量,不再为化解就业难抱薪救火扩招研究生。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所学非所用,种地不需要研究生学历。农民供儿子读书,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回家种地,既让家人承受失望与压力,也恰恰说明其适应社会能力的欠缺。 [详细]
种地谋生,自食其力,并不低贱。为了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能够放下面子回家种地,需要勇气,值得尊重。世俗观念不能扼杀了每个人选择的权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