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而这几天,这个话题仍然在网络上发酵。有网友表示,有时候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不过,几乎所有的网友都一致认同闯红灯确实不对,不管有什么理由。[详细]
中国交通向来有“车不让人,人不让车,车不让车”的“传统”,大家都不想吃亏退一步,加上大多数过马路的人信奉“团结就是力量”,于是本来不想闯红灯的人也从众一起过去了。别人过去我不过去不就显得异类,凭什么别人能闯我不能闯呢?
在人多车多的纽约,棋盘式的街道格局,基本上每200米左右就有一个过街的路口,在纽约走路我一般不会觉得累。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可能要绕500米甚至更长才会遇到一个红绿灯路口,更不用说在北京二环路这样的地方, 过一个街要上天入地。
“一个人过,司机不停;一伙人过,司机才停”,“绿灯亮起,除了要急速奔跑,还需要和右转车辆做斗争”、“绿灯时间那么短,难道靠飞吗”……闯灯固然不对,但网友的吐槽说明,告别“中国式过马路”,脚下文明之外,交通灯的人性化设置、机动车对行人的尊重也不可少啊!
“中国式过马路”引热议:行人过马路无视红绿灯
当前行人乱闯红灯主要是违法风险低、处罚不严和长期以来养成的交通安全意识造成的,建议行人闯红灯也应同驾驶员一样除批评教育外用强制手段进行严惩,让闯红灯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可考虑让违规者写保证书当街保证今后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或者要求违规者现场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等等。
城市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结果就是非机动车与行人的路权日益遭到排挤,那么“中国式过马路”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也难脱干系。“中国式过马路”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那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式过马路”肯定是一种通病。有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生活多年,他从小在德国接受的教育是交通出行要规范,刚来到南京,他也是从不闯红灯,但现在“泯然众人矣”,经常和别人一起闯红灯。这带给我们一个思考命题:决定国民素质的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利己主义意识就会唱主角。全民讨论并且忧心忡忡,是过度解读的表现。闯红灯固然是违法行为,但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司法等方面的问题。
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很浮躁。都想走快点,都害怕被时代拉下,都想成为“先X起来的人”。我急着往这边走,你急着往那边行。你不想避让我,我也不想避让你。怎么办?只能先下手为强,“狭路相逢勇者胜”。为了提高胜算,很多人都在试图千方百计团结“一撮人”,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好办事,法不责众。不管是“一小撮人”还是“一大撮人”,是共同的利益将他们聚合在了一起,但他们却往往不承认这一点,他们会宣称他们是为了一个更冠冕堂皇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闯红灯过马路,很多人不是“盲从”,而是明知故犯,而且闯了红灯他也不会有什么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只有严格执法,增加违法成本,才能快速有效得制止闯红灯的行为。 [详细]
闯红灯不只是行为问题,更是反映了个人素质问题,这是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行人闯红灯行为,要增加社会道德的教育,让国民在意识上认识到闯红灯是可耻行为。 [详细]
要彻底改变这样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从法治的角度完善立法和执法,也要从德治的角度形成“守法光荣,违法无耻”的舆论氛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