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也是四年一次的媒体战,得到奥组委官方证件的记者奔走于各个场馆,其余的人只能混迹于伦敦街头,拼命挖掘本就不多的场外新闻。奥运报道的蛋糕虽大,但争食者数目更多,社交网络的插足更是令传统媒体黯然失色。所有人都在说自己的好,客观公正对于体育报道仿佛显得并不重要,但想通过奥运抓住世界的心,办法总是有的。[详细]
第21期
就连传媒最发达的英国,报纸也不能免俗地使用着“双重标准”。中国羽毛球女双于洋/王晓理故意输球的事件一出,立刻在英国媒体中炸开了锅。《镜报》的标题用了个英文游戏,“putting the bad into badminton”(大意是:在羽毛球运动中做丑事),《独立报》在报道此事时,称中国选手的行为是“disgraced”(丢脸的)。《独立报》独家采访了英国的羽毛球选手盖尔•埃姆斯,这位2004年奥运会混双银牌得主猛烈抨击了消极比赛的行为,在国际羽联的处罚决定出来之前,他便建议直接取消4对选手的比赛资格。埃姆斯说:“看到那一幕,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进一步的情绪则是愤怒,她们居然如此露骨地做这种事,我认为观众完全有权利要求退票。”
而在8月4日出版的各种报纸中,对英国自行车男队夺得的这枚金牌他们着墨极少。《独立报》对英国自行车男队的报道只有一条消息,而且消息中对辛德斯在预赛中故意撞车的事情只字不提。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对此事淡化处理。
美国电视台NBC的奥运转播工作,连美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在Twitter上,一群用户成立了名为“失败的NBC”小组,集中吐槽。NBC没有直播罗切特的夺金,而是改成了黄金时段的录播。美国男篮的揭幕战,NBC也放到了有线网络,取而代之的是女子自行车比赛。甚至,就连奥运开幕式,美国观众也比其他地区要迟了几个小时观赏。《时代》杂志的电视批评家勃利沃兹科评论称,“NBC的延播就像是航空公司的航班误点一样,他们不介意你是否满意,因为他们知道观众会回来的。”
而恰恰在开幕前,英国奥组委的媒体组织工作也曾被人诟病,据英国《卫报》7月17日报道,英国奥委会因早前拒绝给英国最大黑人报纸《声音》(The Voice)颁发奥运采访许可证遭致相关人士抗议。英国工会联盟种族关系委员会委员霍尔伯恩认为英国奥委会的决定充满了“侮辱和种族歧视”。她说,英国奥运代表队中的黑人运动员常常能在比赛中起关键性作用,奥委会不给这份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黑人报纸发采访许可证的做法很“可恶”。
根据国际奥委会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发布的《社交媒体、博客和互联网使用指南》,所有伦敦奥运会的参与者都被鼓励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见闻感想、与人交流,但必须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方式”,且“不允许发表对赛事的报道和对其他参与者的评论,或者泄露机密或他人的隐私”。可以说,各大社交网络在奥运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已经完爆传统媒体,据Twitter发布的数据,16天内,该社交网站共发出了超过1.5亿条Twitter消息。中国体操男团冠军成员冯喆因为在微博上卖萌、搞笑迅速爆红,粉丝人数已经接近200万,由运动员参与直播的本届奥运会更为立体、鲜活地向世人展示了盛会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美国田径名将克莱门特一条“找不到厕所”的微博,立刻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来自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的男子100米短跑运动员金•柯林斯在伦敦的迷路经历,也让网友忍俊不禁:“今早,我花了4个小时才终于进到奥运村里。我承认我是一个热带动物,伦敦天气冷得把我冻坏了。”
除了运动员,记者们也纷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吐槽。英国BBC记者托姆逊在微博上说:“中国记者太多了,注册加上非注册有2000多人,我们英国本土记者才700人。这些天,来和我说‘你好’和‘谢谢’已经非常习惯了!”
言论有自由,但自由也要有边界,一些人如果没能学会怎么说话,就开始“大放厥词”,这种行为显然是对当下舆论环境的伤害。在奥运会开赛前,希腊三级跳远女运动员沃拉•帕帕克里斯托因在推特上发表了歧视非洲移民的内容,被希腊奥委会取消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在伦敦奥运会男子足球第二轮小组赛后,瑞士队后卫米歇尔•莫加内拉因发表针对对手韩国队的不当言论,被瑞士代表团提前一轮驱离奥运会。
在国内的一些微博网站,不少商户账号纷纷发帖,表示“如果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量在闭幕式位居第一,本公司将赠送所有参与者一台苹果手机”,一时间,转发评论数量数以万计,这种以文字游戏、叫卖噱头的炒作方式很快就被网友唾弃。在新媒体时代,这些危害性极强的言论、涉嫌欺诈的营销手段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远强于正面信息,新媒体道德失范值得所有参与者提高警惕。
据国际奥委会的数据,共有2.1万名记者在伦敦进行奥运报道,是参赛人数的两倍,在6200名文字记者中,来自中国的记者有600名。此外,加上非注册记者及制作团队,中国媒体此番赴伦敦的报道阵容相当强大。仅中央电视台就派出了约800人的报道制作团队。
庞大的报道阵容为受众呈现了更多的选择。央视奥运频道24小时不停机播出,各专项体育记者奔赴各赛场,用专业视角关注运动员的赛事进程和背后故事;BBC的奥运报道团队达到了765人,赛事解说员多达150人,其中包括了莱因克尔等体坛名宿,根据BBC的数据,截至8月11日,其在线用户已累计至3460万人;还产生了1200万移动视频需求。
奥运会作为国与国之间的缠斗,各国媒体的报道自然存在一定的偏向性。虽然被外界视为“史上最差的一届”,但英国媒体还是极尽溢美之词,《卫报》称,伦敦奥运会太精彩了,比人们想象的要好上许多倍,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应该给每个人都鞠一个躬,《泰晤士报》发表题为《一次伟大的展示》的长篇评论,称本届奥运会是一次对创造力、竞技精神和体育精神的伟大展示;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佛兰克则认为本届奥运会有太多可以挑剔的理由:近乎失控的商业主义,几乎疯狂的“沙文主义”;自感遭遇不公的德国媒体将矛头瞄准了裁判;倍受裁判照顾的巴西媒体,不断地在提醒世人,四年之后里约再相见。
在国别差异的受众群之间,寻找到为世人普遍接受的报道手段,这才是顶级媒体抢占高地的必经之路。“马其顿,旗手举了我觉得最好看、用了最多颜料的旗子;冰岛,矮油,好多场内场外的运动员无聊着都给我们发微博呢!印度,嘿,瞧咱们女王看得多认真!意大利——他们穿的是阿玛尼啊……其实我没准备说这个……”BBC电视台对于开幕式和赛事的解说让全世界会心一笑了,分歧之外,人们可以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体育带给我们的,媒体应该传播的,恰恰是这样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里约还是未来的举办地,媒体互相之间还将继续缠斗下去,而在自媒体越来越强的攻势之下,它们或许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