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伦敦奥运会已经结束。中国代表团名列第二。在这届奥运会上,能够观察到,中国观众们在对奥运会的态度上有了与上届不一样的变化。更多的人以更多的视角和态度观看着这届盛会。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详细]
第20期
环球网7月31日推出在线调查“奥运金牌数与中国人自信心关系大吗”,共设10个问题,涵盖对奥运精神的了解、对伦敦与北京两届奥运的关注度、对中国金牌的看法等方面。截至8月1日下午,共有约1万名网友参加投票。在第一题“你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吗?”中,35%的网友表示“非常了解”,但大部分的网友(57.2%)“只知道一点”,还有7.8%的网友坦言自己不知道。
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人用“全民奥运”、“举国奥运”表达了在家门口办奥运的欢喜之情。而对于这届远在英伦的奥运会,网友们的关注度有何变化?58%的网友称,自己对伦敦奥运会的关注比北京奥运低,23.3%的网友称与北京奥运差不多。还有13%的网友则表示,自己对伦敦奥运“完全不感兴趣”。
即便关注度不如北京奥运,但伦敦奥运作为全球最大体育盛事的吸引力仍不可小觑。在“你是否会熬夜看奥运比赛?”一题中,选择“肯定会”和“会看部分比赛”的网友达49.1%,接近半数。不过,伦敦与北京的8小时时差也影响了中国观众的热情,26.4%的网友称“有时差,不会看”。其它表示不会熬夜看比赛的网友给出的理由还有“对体育不感冒”,“有比奥运更重要的事情”。
2008年,中国人的奥运热情空前高涨,举国狂欢,无论是对奥运的参与热情还是对赛事的关注均达到历史顶点。对于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中国受众则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体育赛事本身,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国所获金牌或奖牌数”和“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三个方面,对中国队表现非常关注,内心的奥运情结和爱国情绪仍占主要地位。其中,“跳水”、“游泳”、“乒乓球”三大传统优势项目是中国受众感兴趣最高的三项赛事,“体操”、“羽毛球”、“篮球”和“田径(110米栏和短跑(400米以内))”等可能取得突破成绩及具有观赏性的项目也倍受关注。
1988年,行将退役的“体操王子”李宁出征汉城遭遇滑铁卢:吊环比赛,脚挂在了吊环上;跳马比赛中,一跳坐到了地上。观众还未缓过神来,李宁微微一笑。梦想破碎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被这要命的一笑大大挫伤了,嘲讽声叫骂声扑天盖地而来:“输了还笑,李宁像什么样子,丢尽中国人的脸!”
李宁一下场便和队友哭成一团。但回国下飞机时,获奖者直奔接待大厅接受呼欢簇拥,他却在十几米外独自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灰色通道。机场人员不忘揶揄:“哪里不好摔,跑到那摔去了。”
有观众直接给李宁寄刀片,希望他割脉自杀以谢国人;一位辽宁观众做得更出格,他在寄给李宁的信里装了一根系好的塑料绳扣,并附上一句话:“李宁小伙子儿,你不愧是中国的‘体操亡子’,上吊吧!”
在奥运会第一天的比赛中,射击选手易思玲夺下首金,同时她的队友喻丹获得铜牌。但之后网络舆论就有传言,国务院贺电并未提及喻丹,这是一种对喻丹的不尊重。虽然这一事实已被证实是谣言,但这种态度也确实反映了人们不再只关心金牌选手。湖北选手周俊在女举53公斤级比赛中,三次抓举失败之后无成绩出局。事后,一家国内平面媒体打出了“最耻辱一败”的巨大标题。但第二天,该报纸发表公开信,向周俊正式道歉。这封简短道歉信的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你既已出场,并全力以赴,已是我们的英雄。”
“败亦英雄”,成为了奥运会期间,中国媒体最流行的话语方式,这亦可以看做是民意的一种体现。这种情绪,在刘翔负伤退出比赛后达到了顶峰。解说员泣不成声的倾诉,更多媒体不惜工本的赞美,将大众偶像刘翔,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已经远远超过了赛场上的成败得失,体现了民智的成熟进步。
近些年,随着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上一路斩金夺银,风光无限,国人对于“金牌至上”的体育策略的反思越来越多。在“中国队拿金牌是否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自信心?”一题中,虽然有52.5%的网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认为两者无关的网友也高达31.4%。还有16.1%的网友称“不好说”。
一位网友认为,金牌多少和国家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富强,才能用大笔资金来发展竞技体育,系统地培养运动员。“历届奥运会大赢家都是经济发达国家,有谁见过一个吃不上饭的国家有大把的金牌入账?我们的选手表现出色,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发展。” 但另一位认为两者无关的网友则说:“一个国家没有强势的文化氛围和霸气,金牌拿的再多也无用。”该网友举例说,日本的男子体操团体比赛表现得一塌糊涂,因日本的抗议竟获得第二名。中国的游泳女选手破记录夺冠,西方高叫怀疑,“这很能说明问题”。与上一题相对应,在“你对中国夺金数量是否在意?”一题中,表示自己“越来越不在意”的网友占42.3%,而“越来越在意”的仅为3%。有40.6%的网友则称自己“一直很在意”。
事实上,作为东道主的英国,其不少国民却对奥运会不大“感冒”。根据英国旅游局在本次奥运会前的数据显示,奥运期间将会有400万英国人选择出国旅行,伦敦地区有近80万人离开。不过在奥运会结束之际,对于英国代表团的奖牌成绩,英国首相卡梅伦第一时间盛赞英国奥运军团的表现,宣布伦敦奥运“圆满成功”。来自约克郡的Adrian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他会用“Unbelievable”(难以置信的)一词来形容本届奥运。他告诉我们:“英国全国上下持续的兴奋,英国队又拿这么多金牌,这真是太难以置信了。”此外,他也认为伦敦奥运对英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大家都很开心,而且一定程度上将大家的注意力从衰落的经济中转移了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体育的态度是一面反映国民心态和精神境界的镜子,对于一届奥运会,有人赞美,有人不爽,有人看重,有人看淡,这种多元化才应该是常态。从北京到伦敦,从“金牌至上”到“看淡金牌”,现在中国人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中国人看待奥运的心态更加理性、淡定,民众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对体育参与者的尊重都很好地体现出一种“大国心态”。
2008年,对于中国、中国体育以及中国人,无疑是极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在家门口,经历了太多荣誉和成就,拥有着太多信心和期待的中国人,似乎只有一个目标——史上首次金牌榜首位。而在本土举办奥运会并荣登榜首,无疑是宣示中国体育强国地位的最完美“剧本”。 但与此同时,北京奥运同时也带给国人一种“亲历式”的体验和感悟,更多人在现场观看最高水平的赛事,更多人作为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参与奥运,更多人用不同方式支持奥运、推动奥运,这样的经历,加上发展的积累以及最高荣誉的最终取得,让中国人的“奥运心态”发生着变化。甚我们的“奥运心态”,“金牌至上”不再是唯一内容,理性和专业开始取代浮躁和功利。
“奥运,不过是一场游戏”,刘翔的这句话,在曾经“金牌至上”的年头,这无疑是不能被接受和认同,甚至是“大逆不道”的。然而时过境迁,这样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金牌不再是唯一的期待,胜负也不会再是所有希望的寄托,不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斤斤计较,不将一场比赛的正常胜负无谓地与非体育的符号联系起来,对运动员更加宽容,对失败和挫折更加从容。事实上,这正是奥林匹克的“本来意义”。国人在这种微妙的变化中,在一次似乎不如四年前的奥运会上,完成了一次境界的超越,不仅是对北京奥运会,更是对我们自己。
奥运会本身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全方位展示,国人奥运心态的转变,正是对奥运精神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