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杨利伟(资料图)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我们已经知道,三位航天员在飞行过程当中是各司其职,那么这样的分工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对三位航天员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优势互补、各有特色。
杨利伟:比如说我们飞行过的航天员利用他这种飞行过的经验,对整个任务的把控,因为他是经过了飞行中检验了,从他的身体和心理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话,对整个任务的把控,所以我们这次飞行过的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对整个任务他起到一个指挥、调控,包括整个对飞船和任务的控制安全负责任。
作为没有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刘旺同志作为他来讲,是属于我们同这一批里边年纪最小的,年纪最小的一个航天员,他很有特色,自己从他的训练能力到对知识的掌握上来讲,在我们同一批里边都是非常出色的,那么这一次从手控交会对接那么任务的操作是由他来完成的,那么也是在这么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当中,他的训练成绩也是很突出的,精准程度很高。
我们选拔了第二批女航天员参加任务,一个是作为我们航天员的组成部分应该有女性出现,到了这个阶段,工程到了这个阶段,因为我们逐步往中长期去发展作常态化发展,也为我们今后有了我们实验平台之后,我们对不同行业很多的航天员和载荷专家们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人参与进来积累经验,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也需要有女航天员去参与,这也是按照国际的一些飞行经验。
同时呢,也是按照第一次有女性参加的这种飞行体验,包括我们到上面的科学实验,这些数据的采集对于这次任务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这次我们从训练这个角度来讲。刘洋从赋予她的任务这个角度来出发,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航天员景海鹏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 |
中国航天员刘旺
刘旺,男,汉族,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9年3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1988年6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中国航天员刘洋
刘洋,女,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
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飞行方案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规划及飞行任务计划安排,我国将于2012年6月,组织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三、任务飞行程序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飞船在轨飞行十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约20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始降轨调相,进入高度约为34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载人环境,等待与飞船交会对接。
飞船发射入轨后,按预定程序完成与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此过程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基本一致。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地面指挥与支持下,完成组合体状态设置与检查,依次打开各舱段舱门,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
组合体飞行期间,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主要过程是: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依次关闭各舱段舱门。飞船自主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约400米处,然后自主控制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40米处停泊,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飞船返回前,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返回舱。两飞行器分离,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140米处,飞船转为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
之后,飞船返回着陆场,地面人员及时完成航天员搜救和返回舱回收;目标飞行器变轨至370千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在轨运行。 >>>详细内容
编辑:邓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