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视频 >

[今日关注]蛟龙探海 神九飞天 中国科技上天入地(20120615)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5日 22: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842543ceb02e482fa396aa56a9f47020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主持人(王世林):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今日关注》。

    中国科技界最近可谓捷报频传。中国 “蛟龙”号载人深潜突破6000米深度,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经过几天的调整,将会冲击7000米深度。与此同时,中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也已进入发射倒计时,发射时间定于16日就是明天的18时37分。此次神九飞天将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因而备受人们瞩目。有人将其形容为中国科技史上天入地。这样的势头显示了中国怎样的科技实力?又代表了怎样的科技发展方向?相关此话题,演播室两位特约评论员为我们做深入的分析。一位是海军少将,本台特约评论员张召忠教授,您好!还有一位是本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先生,您好!欢迎两位到演播室参与我们这个话题。

    首先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此次出海之后“蛟龙”号的首次亮相。

    (播放短片)

    解说:

    北京时间今天早晨7点,“蛟龙”号7000米级海事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7点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点22分开始注水下潜,9点40分,潜水器打破去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10点左右,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继续下潜,最终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10点44分,蛟龙号开始上浮,14点08分,浮出水面,14点45分,潜航员顺利出舱。

    蛟龙号主驾驶 叶聪:

    今天整个下潜没有到4000米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后来接近海底的时候稍微紧张一点,我们本来就对潜器充满信心,这次下潜的过程让我对潜器更有信心,充满信心。它完全有能力冲击它的最大作业深度。

    主持人:

    张教授,目标是7000米,这次我们的“蛟龙”号是潜到了6671,差一点就7000米了,这样的一个深度是不是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一个阶段性的成功?

    张召忠 海军少将 本台特约评论员:

    非常阶段,这个潜是慢慢潜。一开始…

    主持人:

    不能一下潜到7000米。

    张召忠:

    对,就跟人似的,你潜水也不能一下就潜下去,一个是往下潜的时候不能一下潜下去。再一个往上浮的时候,人那得要,我原来在潜艇上,我们锻炼训练出潜艇的时候,你不同深度上来以后,你人不适合那个深度的压力肺部就会爆炸掉。所以下潜要慢慢的,它这个下潜深度好像是每分钟37米。

    主持人:

    将近40米左右?

    张召忠:

    去年是潜到4000多,5000多米,今年6000多米,过几天潜到7000多米,它的设计深度是7000多米。中国周围的海域最深的好像就是马尼拉海沟,就是黄海岛和菲律宾中间有个海沟5300米。其它的冲击海槽这些就2000米。

    主持人:

    我看报导说如果能够冲击到7000米的话,全世界99%的这个深度的海洋的地方都能够达到。

    张召忠:

    都达到0.1%,就跟巴黎亚纳海沟了,只有那儿最深,1万3000多米。

    主持人:

    杨禹今天可能也关注了这条消息,你对这样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你怎么评价?

    杨禹 本台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突破了5188,原来的那个记录。正在在这周之初开两院院士大会。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做讲话的时候,在总结过去两年的科技重大成就的时候,我记得还特别提到了5188。所以你看刚刚过这么几天,我们一下子突破到6000多了,奔着7000去了。我们强调这样的科技攻关,我们看到这样一点点的升下去是为什么?我想不仅仅是为了好奇,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我们的何平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那么胡锦涛总书记在他那个讲话当中特别还提到,说我们这样做是为什么?我们海洋的和平利用开发,包括空间的和平利用开发,都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提供增量资源。这个“增量”两个字非常重要,你看这两天在巴西里罗争在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大家都关心可持续发展。如果只在原来的存档里边做文章的话,恐怕大家你争我夺这个矛盾会比较多,不好处理。通过开发一些增量,而且是用和平开发、有序开发,这对于权世界来说都是好事儿。

    主持人:

    对,杨禹一项把我们可持续发展和今天的两条重要的新闻,一个是“蛟龙身前”,还有一个就是明天我们要发射“神九”和“天宫”去对接,连在一块儿的。因为可持续发展的话,我们必须要向更深的地方,像更高的地方去拓展我们的空间。您刚才讲到了胡锦涛主席在两院应该是大会讲话中提到了海洋的问题,我也注意到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说我们要重视发展海洋战略。怎么样通过这样的一个在海洋深处,身前这样的一个科学的作业,来看待我们的这种海洋关。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海洋战略?

    张召忠:

    海洋战略的话,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受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内蒙高原整个长期形成了一个小农经济。虽然面向大海,但是长期以来感觉海洋是一个屏障。这些年我们逐渐逐渐向海洋开发走出去的战略,逐渐逐渐,但是还是平面的多一点,海洋式的通道来回走货船,这个海洋经济好像通过马六甲海峡,这是一个平面,海洋运输是一个。最近一段,我们在超越领海、专属经济区、黄岩岛,那这些它还是一些岛屿,一些领海和专署经济区的问题。大陆架的话,现在是一个国家可以划到200海里,200海里以外呢,还有个150海里。那叫外大陆架。如果说你一个国家在200海里以外,在划外大陆架的话,其它国家如果有任何一个国家提出异议你都通过不了。比方说中国周边越南、菲律宾、日本都提出过外大陆架。我们说不行,那它就等于白干。外大陆架以外才是公共的海底,这就是国际海底,联合国国际海底有一个委员会,委员会它有一个固定,就是世界上70%以上是海洋。除去各种国家划分之外的话,200海里以外,你想想这个有多大的海域,这个都叫国际的公共海里,就是公海。这个都是大家共同的这块地方,谁也不管,共同的地方。这个怎么办呢?就是先去投资者,你把国内技术,你要有这本事,你在海底找一块先投资,投资完了向联合国申请,国际海底委员会申请,申请完了以后你先去投资、先去开发,最后它就批准你这么一块儿,中国成立了大洋海底勘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以后我们先去投资,投资以后申请在东北太平洋,我们批准了以后,75000平方公里这么一块地方,多结合。金银签各种稀有矿金,尤其是锰结合,锰结合就跟那个柿子、地瓜、土豆慢地都是这玩意儿。几千米?三千米、四千米、五千米、六千米、七千米就在海底,捞上来一块就跟金子价值差不多,你捞去吧,但是你到不了那个深度。你说我就知道那里头有一块金表掉底下了,我不会潜泳,着急。因为我光在水面上会游泳,潜水不会。这你就捞不上来,所以像这样的东西,去年我们在西南印度洋又申请了一块儿一万平方公里。这里理论上来讲,可以算是国家领土向国际海底的延伸,这都是合法的,如果我们蛟龙能下去,经常到处去找点这个,我们还可以再申请第三块、第四块、第五块。这等于是国土的延伸,而且是资源的获取,这都是合理合法的,对不对。

    主持人: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定的7000米这次,“蛟龙”号要冲击的深度是7000米。刚才前面我们讲到了,如果达到这个木的话,全世界99%海洋的地方、有深度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到达。其实很多人在想说这是只是为了一个深度吗?其实不是,就像刚才张教授讲到的,有了这样的深度,你才有广度。是不是这样的?可以这样理解?

    杨禹:

    应该说我们看它不断的向深处前进,但是客观的说,“蛟龙”号它只是一个向实验性的一个装置,只是把人现尝试地送下去,看看这个潜期能不能够承受那个压力。它跟我们在深度的海底去直接获取海洋资源这个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不久我们有一个深海石油勘探船在南海打钻,打到了1500米以下更深的地方。这就进入到了工程的领域。那样的一个平台,它不仅是一个石油勘探的平台,它也是一个高经度的,综合的一个现代船舶。它说我们的石油勘探业跟造船业之间的一个交集,我看这就到了我们能够进行工程性开采的阶段。

    主持人:

    对,看到的是一个身前的一个科学作业,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它跟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跟我们的海洋战略,跟我们的海洋经济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我们关注的是“蛟龙”号。今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两位嘉宾也都非常的关注,我们已经宣布了明天“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会在北京时间的18时37分发射。与在空中飞行了八个月的“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这样的一个任务。并且宣布了三位航天员的乘组人员的名单,我们一起来通过短片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山西省运城市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在空军部队从事飞行任务8年,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作为战斗机飞行员,驾驶过两种机型,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荣获 “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刘旺,1969年3月出生,1988年8月入伍,山西省平遥县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在空军部队从事飞行任务6年,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作为战斗机飞行员,驾驶过四种机型,安全飞行1000小时。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刘洋,女,1978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河南省林州市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在空军部队从事飞行任务9年,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作为运输机飞行员,驾驶过五种机型,安全飞行1680小时。2010年5月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主持人:

    刚才我们谈到了像海洋深处发展,也是跟我们可持续发展也关,像高空、像太空发展也是跟我们可持续发展有关。但是到底这个空中、太空中什么也看不见,到底我们去探索太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尤其是这次,我们要发射的“神九”和“天宫”要进行交会对接,它的科技意义到底在哪?对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张召忠:

    今天我就想起毛主席过去一句话叫“赶上九天揽月,赶下五洋周边”。毛主席那时候就有这种气魄,雄心壮志。今年我们真的可以拍胸脯去说了。你说有什么意义呢?最早我们大家就生活在一个平面上。一个人在几百年前的一个人,他的活动半径也就几公里,十几公里。如果山沟里边就那点吗?以后慢慢慢慢能骑马了,有了自行,人就走得远点,有了汽车走得更远。以后有了飞机,大家发现,上天世界很大,一坐着飞机一看,地球变小了,有飞机了,现在有卫星了。不但有卫星,打电话,你看看将来人又上去了。人上去以后,现在上去两天又下来,以后慢慢中国2020年就搞太空战了,就长期在那居住了,再以后我们就上月球了。说不上哪天我们就上火星了,火星是最接近地球,那个地方还有带水,还有空气。说不定我们13亿人住不下,我们一部分移民我们就跑火星上住去了,跑月球上去了。下海这个海底刚才我讲了,海底这么大,占世界地球面积的70%。而且这个海底还都没开发,往深海,其实说是深海,中国周围的海也就是最深的4000、5000米,像南海下边好多都是可燃冰,可燃冰就跟石头似的,搬上一块儿,火柴点上了就着,这都是资源,对不对?我们地球的资源,地面上的资源,山里面的煤、石油慢慢用光了,到海底给我们资源,给我们能源,稀有矿藏,所以这些个上天、下海,这是我们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主持人:

    可以说中国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为人类的科技事业所做出贡献,也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所做出了贡献。杨禹你对于中国这次我们在太空领域进行的新的一次探索,你有什么为样的期待?

    杨禹:

    我觉得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太空探索,步骤你不能孤立的看某一步,它前前后后都是一系列的动作,每年我们看到的这一步都是其中的一环,这样的探索其实除了那些我们战略意义上的好处,包括科技上面的好处之外,其实给我们老百姓也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这个大家其实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说我们通过航天科技的探索,我们其实是在探索什么呢?大型科学工程进行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这样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我们电视机前很多观众,您平时公职的一些企业其实都有借鉴意义。再有我们航天队伍培养人才,我们看见那么年轻,刚才那几个航天员也60后、有70后。

    主持人:

    对。

    杨禹:

    去年“神八”跟“天宫”对接的时候,我们看在航天城还有80后坐在那指挥的。航天队伍能完全的这种年轻化和代季交替,其实对于我们整个科技领域,包括民用的很多科技领域,怎么发觉、培养、使用年轻科技人才,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主持人:

    的确,刚才我们谈到这次要执行的很重要的任务是交会对接,不光是自动交会对接,还要手动交会对接。所以很多人看点说讲到手动交会对接非常地重要,特别令世人瞩目,因为它的这个难度可能是代表了一个科技上面的一个飞跃。不知道张教授怎么样理解这一次我们交会对接任务的这个看点,您比较关注哪些?

    张召忠:

    我跟你讲,我昨天在高速上走,我坐那个汽车我就跟他们讲,我说你看前面那个长车,一辆出租车上面集装箱车里面上面能装30辆到40辆的小轿车,就拉那小轿车。正好这辆车集装箱后面屁股开着。我当时就跟他们说,我说你看看浪费吧,后面那小车应该弄个跳板直接开上去,它就不用花油了,光是发微机,跟着这车走吧。这个技术就是手动对接这个技术,听明白了吧。

    前面一个长车在高速公路上开着,比如100公里的速度,后面这个也保持100公里。接近它,后边放上一个写板来,直接开上去了,刮着发动机,我不用油了,你拉着我走吧。现在还有一个技术,我感觉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比方说从北京到天津走高速,走高速前面这个头车有一个无线电的综合控制系统,通过这个微博,就相当于微博,我现在从北京到天津去。沿途所有路标的车你们谁愿意跟上我这车就跟上,我头车花油钱,我的发动机开了,你加进来的时候,直接挂钩就走人。可以挂几十辆,听明白了。如果你想跟我申请,我给你按一个按纽,你能挂钩,又脱钩,你自己走自己的提前出去了。这个技术有可能明年、后年就实现。这个完全可以的,在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一点问题没有。就其它车都不用花油钱了,你就跟着他挂深勾就走了,想拖开也就拖开了,这就是我说的手动对接这个技术。因为搞导弹这个技术,它就是这样,在接近100公里的时候,一万公里到100公里的时候,地面操控,因为这个航天它是一个综合的操控系统,我们看到的是航天员,他背后有1两万人为他们工作,海外的还有测控站,大家都是一万多公里到100多公里这段都是通过地面操控,给他弄到100公里,距离这个目标,“天宫一号”100公平了。到100公里的时候,它上面的搜索系统,咨询地系统,比方说雷达、咨询地系统,然后开始搜索“天宫一号”在哪,“天宫一号”的方向,对不对,它的运行速度,它的轨道角,所有这一切都运作,两个目标器,前面是“天宫一号”好像那个长车似的,后边是小车,好像就是咱们三位航天员“神舟九号”飞船。然后这100公里咨询地,咨询地以后追踪普通目标,然后追踪自动加速追上它,追上它以后,最后还剩个几米,1米以后到10米以后,到100米这个开始手动了。手动操控它现在我就是看他们航天员讲已经训练了1500次了,已经是慢慢接近,接近以后速度保持,然后对接,应该说失败的概率很小,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高。

    主持人:

    所以说,在这次的发射任务中,进行手动教会对接,它是一次科技上的突破,同时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无论是大型项目的管理,还是未来对科技的发展都有好处。另外人们也注意到了,这次在发布会上宣布的三位航天员乘组的成员中有一位女航天员她的名字叫刘洋。由于刘洋的出现,很多人现在关注说女航天员在空中,在太空生活的时候到底方不方便呢?她们会面临哪些挑战呢?来,相关话题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先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太空环境的“失重”给航天员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食品、工具都可能像“幽灵”似的漂浮不定,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女航天员不能期盼有一头飘逸的长发。一般来说,无论男女航天员,上天之前都要把头发剪短。但是长时间的飞行,头发又会长长,怎么办呢?这时航天员间就得分工合作,一人理发,一人拿着吸尘器吸走剪下的头发。而女航天员要保住长发,只能用发卡或带子把它束住。

    女航天员工作繁忙,留给她们化妆的时间寥寥无几,即使有时间,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次在太空停留169个昼夜的俄罗斯女航天员孔达科娃表示,她只在节日才稍加修饰。

    而最令科学家担心的还是太空环境会不会影响女航天员的怀孕和分娩的问题,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或许是不必要的。担心或许不必要。第一个女太空人捷列什科娃回到地球5个月后,与一名男航天员结婚,第二年便有了一个健康的小女孩。1984年7月,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了3小时35分的前苏联女行航天员萨维卡娅在返回地面一年半后喜得贵子。

    主持人:

    我注意到航天工程办公室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谈到说如果没有女航天员在太空完成这样的任务的话,好像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并不完美,您怎么理解他这个话的意思?

    杨禹:

    我觉得不仅是因为女性航天员代表着我们电视机前很多女性观众大家的一种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我觉得不仅是有这个意义,还在于女性航天员在航天,在太空工作的过程本身,她具有科学意义,她不仅能够带来男航天员不能完成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女性航天员特长的地方。更重要是她也许能带来一些新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成为我们科技继续进步所要解决的目标。

    主持人:

    这次大家都关注中国“蛟龙”号的深潜,中国“神九”的上天,大家看到的是中国科技的进步。像这样的一些科技的进步对中国来说,对未来世界的科技发展来说,您觉得我们有什么样的这个意义在里面?

    张召忠:

    这些个地方,你看在深潜器来讲,我过去在潜艇待过,所以说我对他们身前,我认为我们应该是这么认为,就是他们如果潜到7000米,包括今天已经潜到6000米。就是说这样深浅的难度,与航天的“神九”的难度应该是画等号的,在我心目当中它们是画等号的,难度都是这样的。而且他们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而且在世界上这种地位都是非常非常伟大的,你现在首先深潜的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也就是这个,中国是第五位,载人航天中国第三位,都是一样的,没有哪几个国家能够这样上天下海的。所以说这个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的影响力也都非常重要。就是说航天这一块从运载火箭研究医院,到九泉发射场,一直到航天员中心,北京航天城,我去过无数次,接触过他们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领导包括我们的航天员,他们总是想让我说几句话,我说说啥呢?我的专业是军事装备学,我就是搞装备的,外国的装备、中国的装备,我是几十年了。真是让我拍胸脯能说出来的,那就是航天。航天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在技术方面,航天技术他们说中国为什么航天技术这么牛?我说为什么?逼出来的。要什么都不给什么,一页纸都不给,全让我们从头想,你看捆绑式火箭都没有,那就是逼出的,我们要发扬这样的航天精神。

    主持人:

    好,今天就中国的“蛟龙”号深潜,还有“神九”即将发射这样的话题,两位嘉宾做了深入的分析,谢谢!好,观众朋友,今天的《今日关注》到这里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会!

    制片人:战丽萍

    策 划:王冬妮

    编 辑:朱同合 高佳鑫

    监 制:包军昊

责任编辑:刘岩

热词:

  • 央视网
  • 视频
  • 点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