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郑州市民:这么亮堂的一条路,再有一个小报亭,跟小炮楼一样,不好看。
均属违章建筑,全是无证经营,郑州市区421个报刊亭将被拆除。
郑州报刊亭商户:26日之前郑州市报刊亭全部拆完,不管邮政、市政全部拆完。
郑州市金水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我们的目的是退路进店,还路于民,这是最终的目的。
违章占道,占压盲道,影响交通,还有无证及超范围经营,城市里的报刊亭,为什么会成为必须清除的“牛皮癣”?
郑州市民:以后买书去哪儿买?看报纸去哪儿看?
有的城市增加,有的城市减少,有的提供规范服务,有的则要全部拆除,和报刊亭一起消失的还会有什么?
纪德尚: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所有这些方面都是为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新闻1+1》今日关注“城市到底需要不需要报刊亭?”
CCTV消息: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初设立这个日子为的就是让人们亲近阅读、热爱文字。在中国目前人均阅读量每年算下来少的可怜,跟我们经济这几十年快速发展简直不匹配。一方面当然希望每个人还是能够亲近阅读、热爱文字,多读书、多读报纸杂志等等,但是另一方面也得思考,整个社会以及环境要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一种什么样的背景?比如说郑州市就迅速在几天时间里就打算把几百个报刊亭都拆掉,然后要进店。究竟这是有利于阅读还是不利于阅读,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件事。
2012年4月21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街头林立的报刊亭无疑是百姓群众购买报刊杂志和书籍的一个重要场所,然而在河南郑州,市民们想在楼下的报刊亭买本杂志、买份报纸,或许在将来就要变成不可能。
今天,郑州日报也将“郑州占道报刊亭退路进店”的新闻放在了头版位置。报道称,“截至4月18日上午,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辖区内的书报亭已经全部自行拆除”。为什么要拆除这些报刊亭,我们从郑州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上找到了答案,两天前该微博上发布了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关于清理占道经营报刊亭的情况说明。说明称,“经八路办事处原有报刊亭大多位于人行道上,存在占道、遮挡行车视线等问题,清理占道报刊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退店经营、还路于民,保障大多数行人畅通、安全的通行权益。
如今,在经八路上已经看不到这些报刊亭了,拆除之后报刊亭经营者的生计又该如何解决?
赵峥(郑州金水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督察科科长):拿出33个公益性工作岗位,比如说有环卫、巡防队员,有计生协管员,还有暂住人口协管员,这四个供他们自己来挑选,原则上是每一个书报亭是一个就业名额。
此前经八街道办事处表示,将依托现有的小超市、门店等,在原报刊亭附近安排不少于原有数量的销售点,方便群众购买报刊。
赵峥:我们将协调相关新闻出版、工商这些部门,安排报纸、杂志这些进入超市经营。
据《郑州日报》报道,郑州目前共有报刊亭421个,郑州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治理占道经营的违章报刊亭,并启动报刊亭退路进店引导机制,按照取缔一个增加两个的要求新增零售网点,方便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新增报刊零售网点选址工作已经开始,初步确定的有415个,与此同时,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正在办理报刊零售相关手续。
2012年4月21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郑州市民:看着整洁了、亮堂了,环境也美了,路口也通畅了。
其实可以加强管理,可以疏导,不能堵,以后买书去哪儿买?看报纸去哪儿看啊?这最起码不方便人民群众吧。
主持人:“想看报纸去哪儿看”,当地管理者马上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把这些报刊亭拆除?提供了这样几个主要的理由:违章占道;违规经营;阻碍交通。规章占道其实由来已久,但是针对这三个说法我们听到的是管理者方面的说法,但是我综合了一下社会各方面的声音,也提供了另外一些探讨。
首先说违章占道,过去几年也曾经大发展过,而且还要把报刊亭快速建设起来,当成一个城市的形象,那个时候为什么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另外这是管理的问题,把它给变得不违章了,重新规划不就完了吗?
第二个,违规经营,指的是在报刊亭里除了卖报纸杂志外,有的还偷着卖饮料、违禁书等等,其实这件事情特别好管理,因为就在报刊亭的明面上,如果要真想认真管理一两天之内估计就能消除,第二个是很重要的一点,换一种思路,既然是违规经营,为什么不能让它合法经营?比如杭州市就把报刊亭变成了一个综合服务点,甚至连自行车打气、办电话卡等等都能在报刊亭办,变成了合法经营。另外还有一点针对违规经营,据媒体报道,在中国酒店、民房里也有时候会出现比如卖淫、赌博甚至贩毒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就因为有这样的行为得把中国所有的酒店、民房全部拆掉呢?显然不是这样,但这只是一种说法。
最后是阻碍交通,首先北京、上海、伦敦、柏林等等这些城市都得想到他们报刊亭的网点更密,他们是不是都应该接受郑州的批评,因为他们也都阻碍了交通。另外,这是一个规划的行为,重新去规划,重新去建设得很好不就不阻碍交通了吗?另外,可能很多的管理者不常去报刊亭,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报刊亭,这么多年下来在报刊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报刊亭的那些业主除了卖报纸、杂志之外,很重要而且非常忙的一个功能就是给来来往往问路的人去指路,我觉得今天借这个机会真想对他们疏导交通这么多年所做的无偿和免费的工作,说一声谢谢你们了,包括全国所有城市的报刊亭。
以上是两种声音,一个是来自管理者的声音,另外一方面是我汇总各方面不同的看法。接下来听听记者的声音。
接下来连线在郑州的本台记者王涛。王涛,你好。
王涛:你好,岩松。
主持人:采访中有没有去问问很多原有的摊主,有的拆了,有的没拆,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何?
王涛(本台记者):今天我们在采访当中确实也见到了很多即将要被拆除的这些摊主商户,其实大部分商户还是表示不太愿意被拆除的,因为很多商户都是以此为生计的,也就是他们吃饭的东西。尽管政府现在考虑到拆除了之后,比如他们就业问题,安排了很多的岗位,如果继续经营报刊还可以到政府规划好的商店、超市、门店等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但商户表示担忧有两点:第一个,政府安排的这些工作工资太低,可能没有现在收入高,所以他们不愿意;第二,如果继续从事这个行业要到门店里去,甚至有的到大商场、大超市里面,他们就会担心这样一来会不会进去买报的人少了,大商场毕竟租金各方面可能成本要高一些,会不会他们本身的收入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这也是很实实在在的一些问题,这两天在拆的过程中,起码现在他立即就进店了吗?还是有可能导致这两天要读报纸、杂志的人要受点影响了?
王涛:其实这两天还是不会的,据我们了解实现全部拆除的在郑州市只有金水区经八路这一个办事处,像其他的县区目前的拆除工作还在展开当中,因此我们看到大多数的报刊亭现在还在保留当中,没有现在展开大量的拆除工作,有一个截止日期。
主持人:有可能面临着马上就要拆了报刊亭的这些业主们现在在做什么,还有没有什么担心、忧虑?
王涛:这些业主当然担心政府现在首先所给的这些优惠政策,比如还有补偿金,如果自主拆除要补偿三万块钱,而且要安排工作,这个能不能到时候确实能够兑现,是他们现在担心的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涛给我们带来的介绍。
接下来看,既然要拆了,而且就要有一些安置包括对策,关于报刊亭经营者的安置:一、拆亭进店;二,为下岗者提供公益岗位;三、自行拆除者每户补三万元;四、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低保。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做了很多工作是不是这里就没有让大家担心的地方,真不一定,回头再挨个对应。
首先关注,其实在郑州报刊亭以及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报刊亭,怎么突然就成了新闻焦点?背后是什么样的一种思路和问题呢?接着往下看。
早在2006年8月7日,《河南商报》就以“报刊亭4年难解改造困局”为题,对郑州市报刊亭的改造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称,“从2002年起,郑州市就对市区内310多个报刊亭进行了改造,但是直到2006年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直没有结果。”郑州市政府当年为什么要改造这些报刊亭?除开这些报刊亭老的占道证已经到期,而新的占道证又迟迟发不下来,导致这些报刊亭已成为违章建筑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造后的报刊亭将全由邮政局进行管理。但是划归邮政局的做法当时就遭到了报刊亭业主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报刊亭当初是他们自己拿钱买的,如果邮政局一下拿走,每个月还要向邮政局交纳一定的费用,对此业主无法接受。
两年后的2008年4月2日,《河南商报》又以一篇题为“郑州现有报亭要全部拆除”报道说,郑州市政府公布了郑州市报刊亭升级改造的安排,全市报刊亭将被统一规划,重新安置,整顿预计在5月全面完成,这次整顿宣告了占道的无证报刊亭从此退出郑州的街头巷尾。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称,老报刊亭退役后,报亭的业主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入驻新报刊亭。但《河南商报》的记者却发现,报刊亭整顿全部完成后,原先600多间报刊亭被缩水到了309间。
去年底,新华社记者在郑州街头发现了一个个身着绿衣的邮政报刊亭,这些新报亭统一设计,上方有中国邮政报刊亭的亭标。据了解,这是郑州市为提升城市形象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的一部分。
再到今年,郑州市区内所有报刊亭被指属于违法建筑,又将面临全部拆除的境地。从2002年的改造到2008年的升级改造,再到今年的全部拆除,郑州报刊亭的命运可谓医生一生多舛,事实上报刊亭在别的城市也经常是被整治、被拆除的对象。
2009年,江苏无锡也以整治市容为由,拆除了1000多个报刊亭,导致市民买报困难重重,而在2010年南京也为了市容开始拆除市内的报刊亭。
庄佳峰(南京市宣武区城市管理局书记):我们报刊亭的面貌,已经不能适应我们提档升级之后我们街巷的这种级别和档次,也许一小部分老百姓就感觉到到我买报纸要多走一些路了,实际上对我们而言,我们也看到应该说还是有好的一面,就是这条路更宽敞,环境更美观了。
路的确宽了,但是环境的美却肯定有不同的理解,对此杭州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去年,杭州市邮政局就斥资2000多万元,对全市386个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除了能买报纸、杂志,市民还可以在这里缴水电费,还能买飞机票和省内长途汽车电子客票。一系列增加的便民服务使报刊亭俨然成为了市民的“百事通”,而过去杭州也有报刊亭占盲道经营等问题,2005年杭州市政府就因此出台了《杭州市邮政报刊亭市容市貌标准》,逐步规范报刊亭的经营。
主持人:其实郑州针对报刊亭几年来动作一直不断,而且有的还不太一样,2002年改造,2008年升级改造,去年年底,也就是几个月之前,全新邮政报刊亭亮相,而且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之一,但是几个月过后,现在全部拆除退路入店,难怪好多人会说这不是折腾吗?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安置的动作,拆亭进店;为下岗者提供公益岗位;自行拆除者每户补三万元;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低保,都挺好,但是好事一定要做好,这里会有一些担心,只有把担心都解决了,好事才能真做好。
比如拆亭进店,拆亭进店不影响吗?进那些超市或者24小时便利店,它的主业不是卖报纸和杂志,因此在全国各地我们看到,但凡在这样店里卖报纸杂志的都越来越萎缩,因为受地方和利润空间所影响,所以表面上看没影响,不就是挪了个地方吗?大大受影响。另外,在高峰期,比如早报或者晚报来了,卖报的时候,它的结账系统就会很麻烦,因为同时它会卖利润更高的怎么办?挪不开身怎么办?他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这上面吗?所以进店往往导致萎缩,这在很多城市都是一样的。
为下岗者提供公益岗位,刚才记者报道当中也说了,这是挺好的一个动作,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关心,他现在如果月收入4000-5000元,但是公益岗位只有1000或1500元,他的实际生活水平会不会大范围下降。
自行拆除者每户补三万元,但这里有一个括号,比如中午12点之前要自行拆除了就补,只要过了这个点不是自行拆除就不补,所以很多人也很担心。
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低保,这个我们先不说了。如果很多原来能很好地去经营报刊亭现在都得吃低保的话,理解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把刚才提到的这些担心的事真的办好,反正这是我们一起在商量的事儿。最后的理由是要让路于民,关键是您跟被让的这个民商量了没有?愿不愿让给他,其实有时候商量商量挺好的。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是提倡阅读的日子,由郑州这件事我们也得来关注我们的环境提倡阅读吗?
2012年4月23日北京
地铁乘客:上班途中,我看有很多人拿着报纸。
早上刚上班的可能大家人手一份。
以前这个地方都卖报的,好几种报,特别多,在这里边卖报的。
北京地铁,曾经也是报刊流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因为有了报刊,地铁上的人也许就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旅程,有些人还会通过报刊信息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地铁乘客:大家都挨着很近,一个人在看报纸的里面,我可能在后面就看报纸的外面,他翻过去的时候,我还挺不舍的看一下那样。
我说你这个消息很好,他说你看吧,我说我看完了还给你,他说不用了,挺好。
那时地铁上的报刊叫卖者和叫卖声,也成为在车厢中乘客与信息交流的独特方式。
地铁乘客:卖报纸的还可以进来,来一份,最早五毛钱一份。
但是地铁乘客与报刊的联系,近几年正在渐渐从这个城市消失。
2010年初开始实行“北京地铁禁报令”。
地铁乘客:现在你想看,说实在从外边买,要临时想看没有了。
看人家就跟侵犯人家隐私一样,肯定不好意思看人家手机,报纸就不是,报纸是很公开的,假如说我不看的话完全可以送你或者怎么样,很流动,觉得很好。
如今作为这个城市的信息聚集地,报刊亭甚至规模更大的书店,都正在从很多城市中消失。
今天,当我们来到一座曾在北京城风光一时,最后却凋零倒闭的书店--光合作用书店,在五道口的旧址,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餐馆和酒吧的结合体。报刊与书籍在这里,距离周围生活的人们又远了一步。
主持人:郑州拆报刊亭以及其他有些城市类似的动作,经常用四个字叫“整治市容”。但是整治市容时间长了之后,我就理解成另外的意思了,整的这个城市基本没什么文化和生活内容了。城市变得很干净了,但是已经不适合人居住了,这个时候面子再好看有用吗?当然这只是一个商讨了。其实很多部门都意识到了问题,比如说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包括新闻出版总署,甚至公安部早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等就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再到2011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也急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书店被挤占,书报亭越来越少,因此要解决群众买书难、看书难问题等等当成大的文化建设。去年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别忘了,得在小细节和小政策上跟得上,否则大繁荣大发展就有点难,各地城市还真得思考一下,针对郑州拆报刊亭,听一位郑州的作家,他会怎么看?
郑彦英(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这个报亭多年以来是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纸质媒体本来给人带来一种阅读享受,拿在手里有质感的这种享受,所以越来越应该受到保护的时候,我们把它拆掉了,拆掉了以后我到哪里去买?我可能就不买了,我要重新建立新的记忆,我就不需要建立了,不买了,纸质书、纸质杂志、纸质报纸或者说纸质媒体,这样就淡化出我们的视野,所以这个纸质媒体就更加萎缩,不但是一个报亭的事情,是一个文化记忆的事情,是一个对纸质媒体保护的事情。
主持人:其实郑州这次拆报刊亭跟以前几个城市在做类似工作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在细节上的思考,包括进步和通盘的考虑,但是如果大的原则是值得探讨,或者说大家有的时候会认为可能是不是也有问题的时候,恐怕大家也要心平气和坐下来一起去商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真要这样就把这件事情做到底等等。
《河南商报》评论员说,也是在郑州,作为郑州市民、媒体人,一、我没觉得影响交通,反而感到了买报的方便;二,没看到民意征求,三、我们接到了报刊亭主的投诉电话。当然,这是我一个市民的看法。接着应该把报亭的替代点做好等等,他觉得应该都做好了再动也不迟。来,听听一位城市专家对现在很多城市动作的看法。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文化空间在逐渐地减少甚至于消失,应该说是我们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悲哀,我们没有很好地去理解城市,从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本身它就是文化的产物,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长机器,可是我们这些年来把城市理解成增长机器了,我们希望这个城市在高速运转当中能够给我们创造很多的GDP和财富。这样一种价值观导致了不能为我税收作出贡献的,那么它就是不重要的,这是一种对城市理解的偏差,城市应该要从功能城市逐渐转向文化城市,这也是一个转型。功能城市就是要强调城市的效率,而文化城市关注的是人的感受、人的体验,人本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