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究竟有多少名代表参加,一直是个谜,因为中共三大并没有一份完整的名单留世,史学界传统的说法是30多人。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参考当事人写的一些材料,我认为,当年至少有40名代表出席了中共三大,并试将名单列举如下。
一、至少有40名代表
有如下几个材料,足可证明,当年至少有40名代表出席了中共三大。
马林有二份在中共三大结束后从广州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第一份是1923年6月20日写给共产国际的信。在谈到张国焘时,马林说“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时,张国焘只获得40票中的6票”。很明显,当时的选票总数是40票。
第二份材料是1923年6月25日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该报告记录了选举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投票结果,其中:陈独秀40票、蔡和森37票、李大钊37票、王荷波(工人)34票、毛泽东34票、朱少连(工人)32票、谭平山30票、项德龙(工人)27票、罗章龙25票。中央候补委员5人: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9名中央执行委员,马林全部标明得票多少,其中得票最多的陈独秀,40票。
马林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中共三大正是应共产国际和马林的要求而召开的。1923年6月20日是中共三大的闭幕日,马林于当天写信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汇报工作,第二份报告也仅隔了几天,其中的数据引用则更为详细。马林给共产国际的这二份报告,所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应该是准确可靠的。二份报告他都提到了40票,这绝不是巧合,足以说明当年至少有40名代表参加了投票,很可能就是40人,因为以陈独秀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他得全票不足为奇。
还有一份材料也可印证当年至少有40人投票。瞿秋白192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中记载“第三届大会选举:独秀(40),和森(37),守常(37),荷波(34),泽东(34),朱少连(32),平山(30),项英(27),章龙(25)。候补邓培,张连光(潜逃),梅坤,李汉俊,邓中夏。”瞿秋白是中共三大代表,他参与中共三大决议案的起草工作,当年马林赞他“是最好的助手”,在中共三大期间,瞿秋白帮马林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1929年,瞿秋白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这份材料是他在共产国际上所作的报告,所谈史实应准确无误。他对三大时当选的执行委员全部标出了当选票数,如无确凿证据,是不会随意写的。而且,重要的是,瞿秋白的这份材料竟与马林1923年6月25日给共产国际报告有关三大选举的中执委的当选票数完全相同!这说明,当时的投票结果就是这样。
依据上述三份材料,我认为,说中共三大至少有40名代表出席是成立的。此外,还有别的旁证材料,也可说明一些问题。马林1923年6月20日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提到陈独秀的提纲——就是《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由于对此提纲代表争论很大,大会决定付诸表决,表决结果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获得通过。马林只说了赞成和反对的情况,有没有弃权的情况呢?马林没说,但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事后多年回忆:“在举手表决国共合作问题决议时,蔡和森和王振一没有举手,他们是少数,张国焘没有参加表决。”张国焘没有参加表决,那绝对算是弃权,蔡和森和王振一没有举手,算反对还是算弃权?马林说投反对票的是湖南和汉口的代表,蔡和森是第二届中央委员,是代表中央到会的,王振一即王仲一,山西人,是北京区委的代表,因此,这二人的票应该不是反对票。如果算弃权的话,那就是3票弃权,再算上赞成票和反对票,则刚好是40票。
中共三大代表的组成比较特别,有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其中又有发言权代表和有表决权代表之分。当年,党的经费奇缺,共产国际寄来1600元(货币单位不详,可能是卢布),作为三大的召开费用。这其中很大部分,是用于代表来广州的差旅费。由于代表众多,杯水车薪,无法面面俱到,于是有些重要代表,中央便发给一些路费,这便是用“公费”的“正式”代表,不是用“公费”而是用“私费”的便是列席代表了。列席代表于树德为了买到广州的船票,便借朋友妻子的金手镯去典当。至于有表决权代表,可能三大召开前有此称谓并作了一些规定,如各区有一定的表决名额等,但在三大召开时,特别是在讨论《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草纲时,由于争论激烈,分歧较大,大会可能作出这样决定:由全体参会代表投票表决,而不再理会代表有无表决权了。
二、39名代表名单
要将中共三大代表的完整名单考证出来,难度很大。要确定几个材料的使用原则,首先是当事人的第一手材料,如马林当年写给共产国际和友人的信,便应当是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提到的中共三大代表,特别是马林速记的发言代表的名字,应该是准确可信的。
马林笔记和报告中提到的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王荷波、张国焘、王用章、邓培、瞿秋白、林育南、邓中夏、谭平山、张连光、刘仁静等。如果算上马林写的中委选举提到的人名,则还有:朱少连、项德龙(即项英)、罗章龙、徐梅坤。李汉俊虽被提到,但李未到会,马林并为此而叹息。
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有5人: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按照常理,像三大这样重要的会议,上届中央执行委员如无特殊情况,似都应到会。马林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5人,除陈独秀外,其余4人组织了小团体,导致陈独秀要辞职。马林认为必须改变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组成。在三大选举中央执行委员时,“张国焘只获得40票中的6票。他和这个小团体的另两名组织者也未进入中央委员会。”马林所说的“另两名组织者”,就是邓中夏和高君宇。邓中夏没有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却被选为候补委员,而高君宇则什么都不是,完全落选。算高君宇的话,马林提到的三大代表就有19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