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参与博爱服务站的企业都必须和王鼎公司合资成立公司,王鼎公司要占30%的股份,但它自己不出资金,要求合资公司先帮它垫付,赢利之后再返还。对此,王树民本人的解释是:因为项目是他策划的,这是他贡献的智慧资源应得的回报,但是,合作企业似乎并不这么看。
记者:如果说它不是一个和商红会直接有关系的企业,就是另外的一家企业说,我提供这个策划,用智慧资源来占股30%,你会接受吗?
翁涛:还真没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认为,它是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个平台企业,王会长,包括李庆一秘书长,他们应该是代表王鼎和代表商红会来和我们谈这个事情。
记者:商红会和王鼎的代表都是他们?
翁涛:对,那么从情理上,我认为是不大合理,因为毕竟有这么一个关联的关系,给人家会有一种利益输送的想法,这也是很正常的。
记者:是不是说,当时如果不接受这个30%的条件,也不可能拿到这个项目?
翁涛:应该是可以这么讲吧。
商红会解释说,由于商红会没有拨款和资金支持,王树民创办王鼎公司就是为了弥补商红会的人员和经费不足。2005年以前,商红会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都是由王鼎公司支付,对于这种解释,研究公益慈善问题的学者并不认同。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院 院长):那这个公益慈善机构就是一个空壳,只是一个牌子,我觉得这个公益慈善机构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你其实就是完全被企业所绑架。
记者:公益慈善机构的负责人能不能够由企业的负责人来担任?
邓国胜:为了吸引这个社会捐赠这种目的,可能有些企业家兼做这个副会长,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那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避免关联交易,这个慈善机构的理事又委托自己的公司去做慈善的项目,这个是不合适的。
7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宣布:暂停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切活动,邀请审计机构对商红会开展审计,并和商业联合会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商红会。我们希望采访商红会相关负责人,但商红会表示:由于正在被调查期间,不便接受采访。那么,红十字会总会对于商红会此前在项目运作中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
记者:它的合作内容都涉及保险,这些合作有没有向总会进行过沟通?
王汝鹏:这个情况实际上我们事先并不知情,可能这个就违背了初衷以志愿服务的名义,行销售保险之实,这是我们反对的。
记者:您原来知道有这个王鼎公司的存在吗?
王汝鹏:我们也是这次通过,媒体和公众反映以后,我们才了解的。
记者:总会并不了解它的具体运行过程又怎么去监督呢?
王汝鹏:这也就是我们监管没有到位的地方,地方红十字会或者行业红十字会出了问题,我们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
记者: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首先受到伤害的是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公信力。
王汝鹏:的确是这样,不去监管,它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到那个时候,我们就要付出品牌的代价,信誉的代价。
当公益组织卷入逐利嫌疑,对自身公信力的影响是巨大的。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也将一个问题摆在了所有公益慈善组织的面前:那就是究竟该靠什么去赢得公众的信任?
有人说郭美美事件像是一次典型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不经意扇动翅膀却引发了人们对红十字会,对整个中国公益慈善界持久的追问。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院长):这是社会进步,开始大家的言论集中在一个人,到后来就不一样了,都是追问的体制问题,我们的哪些制度不太合理,这是我特别高兴的。
王振耀,原民政部慈善促进司司长,2010年辞职转而从事公益慈善研究。
王振耀:2008年以前你看,每年慈善公益上还是出一些程度不同的这些问题,大家都议论议论,说一说,之后就没有多少下文了。2008年以后,我觉得整个社会参与度,那就是天翻地覆,我觉得是一个快速转向现代慈善的时期。
记者:郭美美事件对您说的,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振耀:应该说现代慈善它比较大的特点是:大额捐赠、组织慈善、专业化运作,我们很多管理的规定很不适应,很不适应,通过这一轮讨论,我们中国社会、中国的公益组织,恐怕就会学到了很多很多。
记者:是不是现在也正好到了一个很多问题需要被讨论的时间?
王振耀:是亟需要被讨论。
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边界是郭美美事件中公众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除了博爱服务站,红十字会涉及商业合作的一些其它项目,例如心动中基传媒公司、老年公寓也都遭到公众质疑,公益事业的市场化运作究竟应该有哪些规则呢?
王振耀:公益的事情按照企业的方式来运作,欧美现在已经开始普及了,英文里面叫social Enterprise,我们一般翻译为社会企业。当然,有一些底线。
记者:底线是什么呢?
王振耀:一条底线就是:你不能做些危害社会的,这样一个企业你不能这样做;再一个你得来的盈利应该是服务于社会的。
记者:这个企业有一部分成为它的利润,不再返还公益事业,这个允不允许?
王振耀:让人家企业全部投,你红十字会就拿个牌子,然后受益者最后是大众,企业投资要不要按一定的比例去收回?我觉得从道理上来讲是可以的。
记者:这里面首先一个原则是大众确实是从中受益了?
王振耀:对,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大众都被骗了,什么也没有,你们这些利益都有了,就我大众没有,大众得的利益又是最小的,这都不行。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之一,国际上就公益与商业的合作有哪些规则?我们采访了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官员范马丁先生。
记者:公益组织进行一些商业运作,在国际上面对这个是否有一些惯例或者规定?
范马丁(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 主任):有的,在原则上红十字会是不会与那些跟红十字会原则、价值相违背的公司合作。比如说烟草公司,跟我们合作的企业们应该有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去支持人道主义的工作。
记者:企业如果能够从中获得部分的利益,这种方法是否可以被允许?
范马丁:显然,任何与红十字会合作的公司也是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利益,否则他们将不会做这件事,但重要的是要非常谨慎地去选择与红十字会合作的公司,然后你达成基本的协议,让合作公司采用何种途径或方法去支持红十字会,以及合作公司如何从与红十字会的合作中提升他自己的形象。
记者:您知道郭美美事件吗?最近听说了吗?
范马丁:是的,我当然听说了这件事,很多人都听说了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可能会引起媒体的兴趣,但我觉得这件事本身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您为什么说觉得大家不应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这件事本身呢?
范马丁:现在之所以要调查这个事件,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知道他们捐赠的财物给了谁?具体怎么用的?我觉得重要的是去关注这些内容以帮助中国红十字会,在整个过程中改进它的系统变得更加透明、公开,这样最后我们的媒体和公众就可以进行监督。
公益项目引入商业运作在国际上并不少见,但它需要严谨的规则,有效的监管,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有信息公开透明了,媒体和公众才能有效监督。郭美美事件中,公众对红十字会诟病最多的正是公开透明程度不足,这个拥有国内第一大募款总额的人道救助组织,在郭美美事件之前,官方网站上仅仅公布了2006、2007两年的收支情况信息。
邓国胜:这个小小的蝴蝶怎么会煽起这么大的波涛,就是公众缺乏对这个系统公益慈善系统的这种信任。
记者:为什么会缺乏这种信任?
邓国胜:一个是它本身信息披露度是不够的,它披露最多的也不过就是我接受了谁的捐款,可是这些善款流到什么地方,你会发现没多少机构披露,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说,我们公益慈善机构,这种官僚化色彩很重,民间的它很难登记注册,因为门槛太高,成立的可能都是官办的,它没有活力,要不就利用公权力去获得资源;另外一个很容易的弊端就是:要不就是利用和商业企业的合作获得一些这种利益。
记者:不需要靠我的努力去?
邓国胜:对,我不需要通过我的公开透明度,通过我的公信力去获得社会的信任。
多年来,民办公益慈善组织想要登记注册,必须寻找政府部门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许多民办组织,就因为找不到挂靠单位难以获得合法身份。7月4日,民政部发布消息:表示公益慈善组织,今后可以直接登记,无需再寻找挂靠单位。民办公益慈善组织不再为登记门槛所限制,这无疑将为公益慈善领域带来新的竞争和活力。
金锦萍(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 主任):有些慈善组织,它可以现在不公开信息,但它终归会发现它的支持者会越来越少。
记者:如果不公开,最后自己是要消化一些后果的。
金锦萍:对,我们的捐赠者正在从盲目的捐赠者转变为理性的捐赠者,当有这么多的慈善组织可以供选择的时候,公众就要选择我要把这善款捐给谁。
记者:他去行使自己的这种选择权会为整个的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什么?
金锦萍:那么在整个慈善领域里面也会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郭美美事件无疑是公益慈善行业的一次信任危机,危机是否能转化为改进的契机呢?
记者:有人说认为红十字会是一个挺有神秘感的机构。
王汝鹏:我没觉得我们有多么神秘。
记者:所以说有的时候双方的感觉可能并不一致,并不对等。
王汝鹏:关键还是我们可能开放得不够,宣传得不够,所以我们今后要把我们的窗户,把我们的门打得开开的,让大家不仅在外边看,还要让他走进来看,这样可能会改变大家的一些印象。
记者: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位网友说,郭美美的事情没有搞清楚,我没有心情捐款,如果您见到这位网友,你会想跟他说什么呢?
王汝鹏:我想告诉他,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整改,要通过我们切实有效的行动和措施,重拾公众的信心,重新塑造红十字会的形象,也要非常地感谢质疑我们的人,因为有了质疑才让我们能够警醒自己。
红十字会表示近期将向社会公布针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审计和调查结果。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开始上网试运行,首批发布了2010年1月10日至今的捐款信息,红十字会还表示将陆续向社会公布财务报告、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筹建社会监督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委员会,让公众、捐款人参与监督和管理,制定地方和行业系统红十字会的监管办法,制定和企业合作开展公益项目的指导意见。
记者:红十字标志诞生于1863年,一百多年来,这个代表着人道志愿精神的标志早已经深入人心,而一个20岁女孩的炫富却让中国红十字会深陷信任危机,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背后的原因。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公信力绝不仅仅是靠一个标志就能够获得的,郭美美事件之后是否能看到切实的改善,来修补受伤的信任呢?人们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