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王伟新:
有五千多人因为饥寒和疾病死在方正,他们的尸骨也散落于荒郊野外。1963年经过方正县人民政府逐级申报,建立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
解说:
就在日本人公墓不远处还有一座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公墓,是由当年被收养的日本人捐资修建的,公墓后也修建了一座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墙,后面刻着中国养父母的名字,方正县表示,此次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是日本人公墓后续建设的一部分。
记者:
现在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说是不是存在方正县本身由于和日本各方面的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往来,所以要建这样一个名录,实际上有一种示好的感觉,对于这样的一些说法,你个人怎么来评价?
王伟新:
第一个就是为了充分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就是揭发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可以说这个公墓就是活得档案、活得证据。第三个就是要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让日本现在的人民反思战争的危害,昭示和平的可贵。
解说:
昨晚刚刚开通的方正县政府官方微博称中日友好园林并不是一处开放的旅游经典,而是专门接待来访日本团体的,每年都接待日本民间访问团体20余个,其中也有不少日本的中小学生,并称许多来访的日本人被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忏悔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王伟新:
建这个公墓绝不是味他们歌功颂德,我们主要是为了揭发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以友好为主流。
解说:
通过媒体采访,通过网络,方正县对外进行着解释,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平息人们的质疑。
白岩松:
在昨天下午,有5个网民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跑到了这个公墓去,最后是想把这个公墓给砸掉了,把纪念性质的墙或者是碑,最后太硬了,没砸成,泼了这样一个红漆。现在我们在PPT上可以看到这5个人的照片,这5个人当中最大的是35,最小的24。其实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呢?那要从理智和情感的两个方面去说的话,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从情感上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小伙子们干得好,因为把大家的这种气给出来了,但是如果要是回到理智的这种层面上来说,我想说的是不值、不用,也不提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是怎么评价,这是一种暴力的正义,或者说叫正义的暴力,但是毕竟还有暴力在里头,如果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任何的正义都要靠去触碰法律的边界,因为这其中的一个网友在出发之前说,做好了准备,准备拘留15天,他也知道有可能是在法律的边界来进行这种游荡。因此要透过触碰法律的边界,以及暴力的方式才能得到正义的话,好像解了气,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牺牲品,因为这不应该是被提倡的。另外我觉得也是不用,这个社会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用理智的方式,假如它真的是不该存在的话,那么用一种理智和舆论监督这样一种方式,以及众多的声音的方式,让这样一个墙或者一个碑去倒掉呢?
好了,接下来我们回到当地陈述的这种理由,就是说为什么要建这样的一个墙,或者说公墓,其实大家没有异议,但是这个墙一出现了之后,大家的感受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你看他们的理由,就是为了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认清法西斯主义罪恶,感受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情怀,牢牢汲取历史教训,永远珍惜世界和平等等,但是似乎并没有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而且有一个细节还非常重要,今天他们在官方微博上也透露出来,这不是对一个中国人开放的这样一个公墓,因此就无法教育咱们的后人了,那更多的是日本的团到这儿来,日本团到这儿来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亲情,或者说是一种纪念的性质。
我们再来注意,在他的这个纪念的墙或碑上还有这样一段字:“五千魂魄寄侨乡,历史堪沉痛;亿万世人观陵寝,心灵宜记铭”,是否合适每一个人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说到这里我们的一位专家是从技术的层面上去分析了一下究竟这里哪有问题,也提出了他相关的一些建议。我们的这位专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研究员蒋立峰,来听听看。
蒋立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他们搞这个名录墙的时候它曾经有一个序言,这个序言当中说它是为了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人性之根本,这个说的比较含糊,应该完全点明,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爱胸怀。还有一个就是它在里面没有指出日本开所具有的军事侵略的性质,这种说明是模棱两可的。还有最后一点,说是第三是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反思战争之危害,昭示和平之可贵,故立此名录,以警世人,也是模糊不清。什么叫反思战争危害?到底是什么战争?他们是侵略战争,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讲清楚的话,那么这两个墓同时都在一起,一个中国养父母公墓,一个是目前开拓团加上一个说明,这两个名录我看这个也是可以的。现在这种状态似乎不是特别妥当。
白岩松:
好,我们要回到这个事件当中最关键的一个词了,这就是开拓团。开拓团如果从这个字面上来看的话,起码是一个中性的,甚至带有褒扬色彩的这样一个名字,开拓进取,但是实质上当初这个开拓团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从上一个世纪初开始,日本就开始有意识地向中国东北来进行移民,到了1937年,也就是芦沟桥事变之后这种移民已经变成了一种国家的战略,最初的时候,它是以军人为主,后来慢慢也增加了很多的贫民,但是实行军事化和半军事化的这样一种管理,到这儿来强征土地,然后租给当地的中国人去耕种,最重要的是它可能甚至会在人种的这方面来说完全移民,深入地进入到中国。在1937年之后,甚至他提出的这样一个目标是要达到500万人这样一个数字。听完了这样一个介绍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也许它不是枪炮那种性质的侵略,但是它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甚至跟枪炮的侵略相比较,它更深入,也更加可怕,说到这儿的时候,这个开拓团恐怕就不像字面所呈现出来的如此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