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杨景宇 国务院法制办原主任】
这部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明确而科学地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社会活动的根本准则。
在1983年到1987年的短短五年内,全国人大依据新宪法先后制定并通过了35部法律,11个补充、修改法律的决定,17个有关法制问题的决定。
随着改革开放闸门的打开,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一些干部发生了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和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的任务,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整党的决定。
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经过三年多的整顿,全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等四个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党内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状况有了改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加强和发展积累了经验,为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5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会议增选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
邓小平在大会上强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同期声】
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20世纪80年代,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谈到台湾问题,明确提出要把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提到具体日程上来,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祖国大陆向台湾同胞打开了两岸交流的大门。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长达38年的两岸隔绝状态终于打破了。从此,“探亲”“寻根”成了许多年流行于两岸之间最热门的词汇。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明了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中英双方开始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1年多近22轮艰苦谈判,终于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声明指出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鲁平 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
解决香港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经济实力也增强了,社会稳定了。同时呢,国际的地位也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认为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成熟了。
1987年4月13日,中国与葡萄牙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制定国内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的基本依据。80年代中期,邓小平经过深入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新的战略判断。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百人访华团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决定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要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
从1985年到1990年,人民解放军实际裁减员额103.9万人。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总目标,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组建集团军,新组建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特种兵建设。国防大学等一批军事院校相继成立和恢复,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制度。1988年,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建立文职干部制度。一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大大提高了军队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勾画了十分清晰的蓝图。
【魏礼群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三步走战略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出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指出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大会正式制定了20世纪后20年和21世纪前50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全面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从7171亿元增加到14928亿元。国民经济整体跨上了一个大台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
1988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价格闯关受挫,市场秩序混乱,抢购风潮开始蔓延全国,引起群众不满。
9月,党和政府决定采取“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
此时,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渗透,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开始泛滥。
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告诫全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
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下,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
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平息了这场危及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风波。
1989年6月9日,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也没有错。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这一讲话,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党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
当中国的政局趋于稳定、改革开放在治理整顿中继续稳步向前推进的时候,国际形势却接连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低潮。
在此历史重大关头,中国究竟何去何从?全世界为之关注。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到南方考察,发表了重要谈话: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讲话同期声】
中国这时候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
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88岁高龄的邓小平,不辞劳顿、风尘仆仆,一路走,一路讲。他的谈话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中国大地迅速掀起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一轮热潮,唱响了一曲《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