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作者:雷奥琳
在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表示,中国非遗的保护体系虽然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6月8日中国新闻网)
6月9日是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一系列丰富的庆祝仪式在各地先后上演:湖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艺术设计比赛优秀作品展6号开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8号正式启;包括9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京非遗馆同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12日将在北京开幕······这些活动向公众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姓生活的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自2005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以来,这个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的"年轻"的节日,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目光。
截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14.99亿元人民币用于非遗保护工作,在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行政干预过强;很多非遗项目在城镇化的变迁下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遗传承人员老化,缺乏年轻的继承者等诸多问题。
政府机构不能完全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由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特殊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便与人民群众保有天然深刻的联系。他们由人民群众创造,并世世代代前后相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息息相关,缺乏大众关注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基于其活态流变的特点,每个公民都应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份子,在此层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再只是"保存",保护更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这意味着非遗保护不仅得依靠足够的资金支持,还须呼吁所有人投身其中,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荣,以自身行动将其发扬光大。
6月6日,60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成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首批获奖者,这反映了国家正在重视每个"人"在此领域中的巨大能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路漫漫,但中国人都应全力以赴,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