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闻背后
文/记者陈丽莉
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欧盟对我国陶瓷厨餐具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个拗口而冗长的专业术语,原来说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日用陶瓷碗、杯子等。
按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这次反倾销中国有2000多家企业卷入其中,虽然佛山只有近30家,但是其背后已经不再是数字的多与少,而是捎来了一种信号――欧盟已经对中国陶瓷发起全面的反倾销,这个“全面”的意思就是不仅对以前的建陶、马赛克等陶瓷产品,就连日用陶瓷用品也逃不出一劫(详细见本报佛山新闻2月20日A15版《本地近三十家企业涉案大陶企出国设厂谋出路》)。
反倾销来袭,外贸企业情何以堪?一场国际官司,高达50万~100万元的律师费用、国际官司更需要企业专业的应诉能力、应诉准备需要收集到精确的贸易信息……这些,让大部分陶瓷企业不断从内心发出咆哮:“为什么伤的总是‘我’?”。始终,“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的、最为悲催的一句话,就是业界这样来形容应诉的结局:“这场官司没有一个能赢,终裁获得相对低一些的反倾销关税就已经算是成功了。”据业界介绍,相对低一些的反倾销关税也差不多要达到30%。因此,所谓的“成功”就是陶瓷企业在原有的成本基础上,添加了三成以上的成本。成本不断增加,贸易如何继续做下去,企业只能八仙过海了。而按照正常的贸易来看,没有神仙般的实力,那就只能“出局”,退出市场。
外贸企业往往把反倾销调查当做“大件事”来面对,积极的企业寻找各种门路,想方设法应诉;不积极的企业直接放弃市场,甘拜下风。
说实在,外贸陶瓷企业的境遇,只是目前外贸经济中的一个“缩影”,不仅有陶瓷,还有家电、纺织、家居、建材等行业纷纷遭遇反倾销。本报记者在采写这则新闻的时候深深感觉到,反倾销已经在几个层面上开始发生“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外贸壁垒或将越来越多,海外市场的“蛋糕”或许也将越做越小,而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或许,在这个寒冷的初春,外贸企业遭遇贸易壁垒时,只能抱团应对,一起“取暖”,一起寻找市场上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