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用工荒是否一定导致劳动力由买方市场进入了卖方市场?“人口红利”的耗尽能否必然带来劳动者权利的维护与加强?“东莞悲剧”再次给乐观者泼了一盆冷水:近日,东莞当地一家企业4天内先后有一男一女两名工人跳楼身亡。女死者家人称,死因是企业管理层“粗暴”管理,压力过大;男死者家人称,死因是厂方拒绝支付合同期满该补偿的几万元钱。自从跳楼事件接连发生后,离开企业的临时工已经超过400人。(2月20日《东莞时报》)
一男一女、一老一新,一纵之间,两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汹汹袭来的用工荒大潮,地处缺工一线的珠三角企业,何以还“胆敢”“粗暴”管理刚招来的新员工,“忍心”拒付老员工的补偿款?
这一连串的拷问,归结成一点,那便是:在劳动关系依旧存在诸多不和谐音的今天,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那些在一线辛苦劳作的工人,他们只是纯粹统计学意义上创造价值的“劳动力”,还是具有丰富情感诉求和权益追求的劳动者?
不可否认,经过30多年的市场锤炼,多数企业主应对市场变化和抗击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长期的劳动力过剩却“宠”得他们惰于在经营员工方面下苦工。以至于准军事化的管理制度、等级森严的人事体制、去人性化的“科学”工序管理、冷漠的人际关系,这些《摩登时代》的“管理学”在今天依然被奉为圭臬,并广泛用于实际。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情感空间被挤压成了一个密封的罐头,赚钱则是劳动力的唯一“生活”。
然而,范先生们毕竟不是“工人查理”,他们懂得维权,甚至不惜以自残、轻生等极端方式发出“沉没的声音”。如何打捞这些“沉没的声音”,关注用工荒“障幕”下的劳动悲剧?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学会像经营企业一样悉心经营员工。
如果说,经营企业靠的是关注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要,那么经营员工也需要不断了解并迎合他们的诉求。否则,企业同样难以为继。具体而言,企业必须树立“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转变以“薪”换“心”的留人策略,在规范用工行为、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提高员工收入的同时,不断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加强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发展空间,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当员工的多重物质权益和精神诉求得到足够的关切和保障,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才称得上体面和有尊严。而这,显然不能只靠用工荒“一己之力”。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