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光大银行(601818)销售理财产品 来源:资料图
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火爆,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成为银行吸引购买者的最大砝码,不过回首全年表现,理财产品所承诺的收益并非全部兑现,其中暗含的风险也需投资者警惕。经济导报记者从普益财富了解到,2011年有15038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37款产品没有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广发银行一款“薪加薪15号―――黄金挂钩人民币理财计划”到期实际收益与最高预期收益之间相差7.64%,成为落差最大的产品,而光大银行有10款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成为未兑现数量最高的银行。
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产品中有31款为结构性产品,其中挂钩股票的占比最大,达13款,挂钩汇率的7款,挂钩利率的6款,挂钩价格的2款,挂钩期货的2款,挂钩基金的1款。其余6款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产品为投资对象包含信贷资产、信托贷款或票据资产的银信理财合作产品。
记者注意到,2011年国内外股市走熊成为诸多产品“未达标”的主要原因。如华夏银行(600015)发行的6款结构性产品,均挂钩于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平安(601318)和中国太保(601601)这4只金融类A股。这6款产品结构设计相同,即这4只股票在4个观察日中任意一个观察日当日的收盘价格相对期初价格涨幅均同时大于等于某个值,产品自动赎回,到期收益率为对应期限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的若干倍,如果在所有4个观察日,该产品未发生自动赎回,则产品到期收益率为0%。结果,由于这6款产品挂钩的A股股票在观察期内均没有达到自动赎回的涨幅,甚至比期初有所下跌,故这6款产品到期收益率都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