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国际图文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2日 15: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1837年中学还未毕业,就到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经商,1841年在步兵炮团服兵役,同时在柏林大学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1842年9月到英国曼彻斯特其父与人合营的企业工作。1844年在巴黎与马克思相见,并于当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年春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2月又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曾亲自参加武装起义。1850年11月重返英国经商,在经济上支持和帮助马克思。参加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77年至1878年写成《反杜林论》;1885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1894年出版了第3卷。1889年领导建立第二国际。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于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勃拉姆斯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他对音乐的贡献首先是对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作为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不断演奏和钻研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从而使他自己的作品也与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一脉相承。同时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也抱有深厚的感情,他整理的《德意志民歌集》便是他这种情感的最好体现。他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并不仅限于德意志地区,他对匈牙利和斯拉夫的民间音乐的喜爱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表现。比如他不仅写有专门的《匈牙利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在许多大型器乐作品中,有机地交织着匈牙利曲调和韵律,而且他还为二十几首斯拉夫诗歌写了配乐。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将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提。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Brahms)同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3B”。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年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意志论》等。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尼采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以“理性”动物、“道德”动物自居了,人的虚荣、鄙俗、伪善、平庸的一面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剥落在人前,让人无地自容。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个被掩盖已久、被压抑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无论你是去极力地否定它还是去勇敢地肯定它,你都会感到内心的震颤,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与叔本华一样,尼采在去世以后,其哲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权力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强权思想对希特勒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有一句格言为希特勒终生恪守:“强人的格言,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尼采和希特勒都是狂妄自大的人,所不同的是,尼采的疯狂是学者型的,只停留在口头和字面上;而希特勒是一位实践者,他把前者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于巴伐利亚省奥格斯堡镇。年轻时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和《伽利略传》等。

    维利·勃兰特1913年12月18日生于吕贝克市。1929年参加社会民主党。1931年退出,加入由社会民主党分裂出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任该党的青年联盟主席。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转入地下活动。后流亡丹麦、挪威,并改名为勃兰特(原名是赫伯特·弗拉姆)。他以记者为职业,并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攻读现代史和哲学。流亡期间曾领导一个叫做“梅特罗”的反纳粹地下组织,还到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等国活动,与各国社会民主党流亡人士联络。1938年加入挪威籍。1945年以斯堪的纳维亚报纸记者身份采访纽伦堡审讯战犯的新闻。1946年任挪威驻柏林军事代表团少校新闻专员。1948年回国恢复德国国籍,同年加入重建的社会民主党,1948年至1949年任该党执行委员会驻西柏林的代表。1949年至1957年为联邦议院议员,1950年至1951年任《柏林市报》总编辑。1950年后在社会民主党内任职,1958年至1963年任社会民主党主席。1957年至1966年任西柏林市市长。1966年至1969年任联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69年任总理。1974年5月因其私人助理纪尧姆被揭露为民主德国间谍被迫辞去总理职务。勃兰特任总理期间,由于推行“新东方政策”与苏联签订《放弃使用武力条约》、与民主德国签订《关系基础条约》等,被认为“缓和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紧张局势”因而获得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1984年5月曾访问中国。1992年10月8日逝世。

    自然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周围有9个邻国:东邻波兰,东南与捷克接壤,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变得更为突出。它是东西欧之间和斯堪的纳维亚与地中海之间的交通枢纽,其间水、陆、空道路条条通过德国。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德国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东西之间相距640公里。最外的边境点是: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东部是萨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国的边境线全长为3758公里。德国地形复杂多样,从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辽阔宽广的平原。从北到南划为5大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以及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德国处于凉爽的温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夏季不太热,冬季多数不冷。东部和东南部随地势的升高,气候差异加大,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的特征逐渐显著,最冷时气温可达-10度,最热时接近30度。平稳温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冬季平均温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区)之间。7月份平原地区的平均温度为18度,在南方山谷地区为20度左右。一般认为4月是德国气候变化无常的月份,暴雨、洪水、飓风、大雪交替而至,因此在这个月出门的德国人一般都带伞。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国人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好时节,各种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这五个月内进行。7月、8月是德国人休假的季节。

    德国的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16个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法耳茨、萨尔、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图林根。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首都柏林有人口338.7万(2001年9月),年平均气温约8.6℃。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的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Die Bundes republik Deutschland)的国旗——三色旗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国跨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国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1874)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由约瑟夫·海顿(1732—1809)谱写。1922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帝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定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确认为国歌。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官君策

热词: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西德
  • 德国
  • 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