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康辉:大家好,欢迎打开新一期世界周刊。明天就是元宵节,也是一个家人团圆祈盼安宁的节日。
而此时,我们就特别惦念一群身在远方、吉凶未卜的同胞。
本周,在苏丹被劫持的29名中国员工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他们究竟为何被劫持,能否早日平安归来?而苏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接下来,我们走进本期特别报道。
2012年1月28号,在苏丹境内南科尔多凡州拉沙德镇(Rashad)到阿巴希亚镇之间,一群武装分子袭击了苏丹政府军的运输车队,并占领了周围的多座村庄。
位于该地区的由中国承建的苏丹141乌阿公路营地,前一天就接到过遇袭警告。
但仅仅1个小时后,这座驻有48名中国人的营地就遭到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的袭击。
侥幸逃生的项目经理韩章良,向本台驻苏丹记者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29号,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发言人洛迪声称,他们在与政府军交火后“抓获了29名中国工人”,但不能说是“绑架”。是由于政府军很快要发动进攻,考虑到中国人的安全才将他们“控制”。
当时已伺机逃脱的韩章良躲在暗处,目睹了整个过程。
被劫持的29名中国员工多隶属于中国水电七局五分局,其中包括两名女性。
而韩章良和另外16名中国员工在营地附近躲藏两天后,被苏丹政府军强攻解救。另有一名工人在逃生途中因头部中弹遇难。
2月4号,《苏丹人报》援引苏丹议会人权委员会主席陶尔的话说,在解救行动中被流弹击中头部遇难的1名中国人的遗体位置已被确定在“马格拉哈”地区,但由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武装在该地区及周围埋设了许多地雷等爆炸物,苏方仍暂无法进入该区。
南科尔多凡州,南北苏丹兵家必争之地。
2011年7月,南苏丹共和国成立。
原本与苏丹政府对抗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成为南苏丹国防军,而部分仍滞留在北部苏丹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则成立了“苏丹人民解放军”北方局。
从2011年9月开始,苏丹政府军对盘踞在青尼罗州和南科尔多凡州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武装开始进行清剿。
据中国员工回忆,当时双方在青尼罗河州罗塞雷斯大坝加高项目交火处离中国工地不到2公里。
2月3号,苏丹议会人权委员会主席塔维尔(Afaf Tower)表示,苏丹方面已经组成了3人委员会和反政府军沟通,确保中方人质安全。
2月4号,苏丹人民解放军北方局发言人洛迪声称,他们正在寻求以某种方式释放这些中国工人。
康辉:苏丹,一个因常年贫困和战乱而广为人知的国家,一年前,因为一次史无前例的公投再度引起国际关注。
如今分离出去的南苏丹已经正式独立半年多了。而发生中国员工被绑架事件的所在地正处于南北苏丹存在划界争议和军事对立的区域。
要解开中国员工被劫持事件之谜,绕不开由来已久且日趋尖锐的南北苏丹矛盾。
横穿非洲大陆的北纬十二度线被称为非洲文明的“断层线”,经过埃塞俄比亚,苏丹,乍得,尼日利亚,把非洲大陆北方游牧的穆斯林,与居住在南方、以农耕为生的基督教黑人分割开来。雨水好的季节,农耕民族就向北开拓,占领游牧民族的土地,而干旱的季节,游牧民族向南侵蚀。在苏丹,这条线不仅分裂了南北苏丹,还带上了殖民主义时代的烙印。
2月3号,巴西联邦大学教授巴斯托斯宣布,他们在里约热内卢的一所旧房子下,发现了一座奴隶公墓。
这些黑奴,很多来自18、19世纪的苏丹。当时英国殖民者以埃及为基地,从苏丹南部抓捕黑奴,贩卖到美洲和阿拉伯世界,并且推行文化歧视政策,激起苏丹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相互仇恨。
苏丹独立后,南北地区因宗教、经济原因曾爆发2次长时期内战,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
2005年,作战双方签订《内罗毕协议》,北方政府同意南方就独立举行公投。
2011年7月,南苏丹独立。
然而,独立并不意味着和平的马上降临。
2月1号,在南苏丹团结州一次有关牲口争端的会议上。一伙疑似士兵和警察的武装人员乘坐4辆装备机枪的皮卡闯进会场,开枪扫射,造成37名南苏丹人死亡。
这只是南苏丹独立以来,南苏丹众多部落冲突的一幕。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在南苏丹最大州琼莱州(Jonglei),各部落常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因牛群争夺水草而发生冲突。据该州官员说,2011年12月,就有3000名穆勒部落的人被6000名努尔族人杀害,几周后,穆勒族又报复性屠杀了100名努尔族人。
“在南苏丹,地区认同和部落认同比任何国家认同都要强。”--国际危机小组(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报告
2012年1月24号,身为努尔族人的南苏丹副总统马沙尔(Riek Machar)公开对身为丁卡族人的现总统基尔表示不满。
2011年7月15号,马沙尔代表南苏丹出席联合国接纳南苏丹的仪式。
1991年8月,马沙尔曾同当时的南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人、丁卡族人加朗分道扬镳。
当时,马沙尔希望南苏丹彻底独立,而加朗则希望苏丹变成一个统一的世俗国家。
而多年战乱导致部落之间的仇恨纠结不清。
2004年发生的达尔富尔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部落仇杀引起的。
康辉:分裂前,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分裂后,南苏丹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
而讲到中国与苏丹的关系,苏丹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也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可以说,中苏关系的不断深化正是近年来中非关系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深化合作?这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月27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南苏丹总统基尔关于两国石油利益分配的谈判宣告破裂。
1月28号,南苏丹正式停止石油生产并停止通过苏丹161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出口石油。就同一天,发生了中国公司员工被劫事件。
大尼罗河输油管,把南苏丹石油运送到红海港口的重要石油通道。
根据北南双方签订的《全面和平协定》,从过渡政府前期算起,凡南部苏丹地区开采出来的石油,南北政府五五分账。
但从去年12月起,苏丹政府每天从南苏丹的出口石油中截留一部分,累计截留了大约600万桶石油。理由是,自独立以来,南苏丹拒绝向北方支付10多亿美元的石油过境费。
此前,苏丹向南苏丹提出的过境费为每桶30美元以上。
苏丹政府则强调,自从去年7月南苏丹独立以来,苏丹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
此次谈判,南苏丹提出把过境费减少到每桶石油69美分,远低于非盟给出的“过渡价”每桶3美元。
而近期,随着伊朗危机的升级,国际油价一直保持在100美元左右的高位。
此外,在苏丹释放了扣留的3艘南苏丹油轮后,南苏丹又节外生枝,要求苏丹放弃对两国之间存在争议的阿卜耶伊地区和其他5个边界地区的主权。
2008年10月18号,九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人,在苏丹西南部地区遭到武装分子绑架,九天之后苏丹中部地区的部族首领进入丛林地带,与武装分子谈判,但谈判失败,随后政府军和绑匪发生激烈的交火,最终九名被劫持中国工人有五人被杀害。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数据显示,苏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8亿桶。其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有争议的阿卜耶伊地区。
1月26号,就在北南苏丹石油谈判破裂的前一天,南苏丹与肯尼亚签署了修建从南苏丹通往肯尼亚拉穆港的输油管道谅解备忘录。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将给中国在苏丹的石油产业布局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1996年以来,中国在苏丹建成了完整的石油产业链。
《苏丹观察报》的分析文章说,站在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北方局背后的南苏丹政府,正试图通过给北方政府施加更多压力,掀起一场“苏丹之春”,借以推翻现任的巴希尔政府。
2月3号,巴希尔在接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北南之间重燃战火并非绝对不可能。
康辉: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中国利益也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和被追逐的筹码。
因此,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当地形势做好研判,对工程风险作出评估,才能确保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此次中国员工苏丹被劫事件,祈盼他们早日脱险,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