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从年前开始的伊朗军演、美国制裁,再到本周的针锋相对、频频出招,美伊斗法,如今每走一步都让世界为之惊心。
而纠结其中的一桩桩生死悬案,则成为最受瞩目的关键情节。
2012年1月11号上午,德黑兰北部赛义德汉丹地区卡塔比广场附近。
一辆“标致405”轿车突然发生爆炸,车内3人,2死1伤。
爆炸目击者:大概是8点或8点半左右,我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响,爆炸点离我100米,我吓得要命。
爆炸目击者:我看到一辆摩托车,车上两个人戴着黑色羊毛帽子,飞快地开过去,他们手上好像拿着什么东西。
据伊朗警方分析,正是摩托车上的人将一枚炸弹吸附在轿车上,引发了爆炸。
和不寻常的爆炸方式相比,更不寻常的是爆炸的目标。
艾哈迈迪-罗尚,32岁,大学教授,伊朗纳坦兹铀浓缩设施部门副主管。
在伊核问题持续升温之际,核科学家被清除。
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话来说:“这分明是用肉体消灭的方式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
伊朗议员 卡泽姆·贾拉利:这种类型的恐怖袭击看上去就是:外国、西方、美国式的袭击。
殷罡:以色列它对伊朗核问题非常看重,很早就对伊朗采取了一种秘密战、信息战,包括这些对有关人员的刺杀,在上世纪50年代,在风传埃及开发导弹的这种过程中,以色列就曾经对参与导弹开发的这种尝试,德国科学家实施过暗杀,这是以色列惯用的手法,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被称为“暗杀机器”。
1972年,以色列运动员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杀害后,摩萨德专门成立暗杀小组,最终干掉了所有凶手。
此后,声名鹊起的摩萨德干过的暗杀行动不计其数,包括1987年在突尼斯刺死巴解组织领导人哈利勒·瓦齐尔。
而罗尚,则是两年来第4位,被类似手段暗杀的伊朗核科学家。
2010年1月12日,伊朗著名核物理学家阿里·穆罕默迪在家门口被安放在摩托车上的炸弹炸死;
2010年11月29日,贝赫什提大学物理学教授沙阿里亚里被用磁铁吸附在汽车上的炸弹炸死;
2011年7月23日,核物理学家礼萨伊在德黑兰被两名摩托车杀手开枪打死。
刺杀事发当天,美国方面立即澄清,与己无关。
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我想坚决否认任何有关美国卷入,伊朗国内任何暴力活动的说法。
但是,刺杀行动发生在美伊关系紧张之际,让人难以将美国和以色列派除在外。
1月9号,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伊朗库姆附近的福尔多铀浓缩厂可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
伊朗方面当天也证实了此事,美国官员认定伊朗向制造核武器迈出了“重要一步”。
李绍先:它制造的浓缩铀(纯度)可能提升到20%,那么到提炼出武器级的浓缩铀,这一个步骤的完成,可能一年就可以,客观上伊朗核问题的紧迫性也在大大的提升美国打压伊朗的紧迫性也明显的提升。
1月13号,伊朗为罗尚举行隆重葬礼,民众抬着他的棺木,群情激愤,要求以牙还牙的言论也不断在媒体出现。
关于美伊斗法,俄罗斯电视台的评论说:“伊朗与西方的关系就像一大锅正在加热的水,任何一点升温都可能沸腾,引发全面战争。”而加拿大“全球化研究中心”则认为,科学家被暗杀是针对伊朗秘密战争的升级,被逼到墙角的伊朗要么退缩、要么报复。
实际上,面对西方不断加大的压力,伊朗已经开始不断反击。
1月9号,德黑兰革命法庭作出宣判,判处28岁的美国“间谍”赫克马蒂死刑。
阿米尔·赫克马蒂,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伊朗移民家庭,曾是美海军陆战队员。
后来,赫克马蒂被美国中情局看中,发展成为一名特工。
很快,赫克马蒂被派往伊朗执行特殊使命。
阿米尔 赫克马蒂:(我被告知)你将成为(伊朗)情报部门的线人,你去那儿待三个星期,把这些文件交给他们,拿到一些钱后回来。
果然,自称对美国不满、并握有中情局机密情报的赫克马蒂,取得了伊朗情报部门的信任。
而他的真正使命是为中情局搜集有关伊朗与恐怖主义组织关系的情报。
如果不是被一名曾在阿富汗的美军基地见过他的伊朗情报人员识破,赫克马蒂很可能全身而退。
2011年12月,伊朗逮捕了赫克马蒂。
他的命运,也由此卷入了美伊斗法的大漩涡。
殷罡:伊朗重判美国间谍,只不过是为了将来和美国讨价还价的时候,有一张牌,多一张牌,这张牌不大不小,因为美国比较注重这些间谍的生命历史上美国同伊朗、同朝鲜,同很多国家都搞过类似的交换。
除了出手一张间谍牌,本周,伊朗也在外交上寻找另一种破解之道。
1月12号中午,伊朗总统内贾德抵达厄瓜多尔访问,继续对美国反驳加嘲讽。
伊朗总统 内贾德:核问题是一个政治借口,所有人都清楚,伊朗并不寻求制造核弹,伊朗不会像他们那样,花钱制造一些不能真正使用的炸弹。
厄瓜多尔是内贾德此次拉美之行的第四站。
1月8日,内贾德访问委内瑞拉;
1月10日,内贾德前往尼加拉瓜参加奥尔特加总统的就职典礼;
1月11日,内贾德访问古巴访问并与卡斯特罗密谈了3小时;
这已是内贾德2005年就任伊朗总统以来第5次拉美之行,频率超过了同期的美国总统。
李绍先:美国正在把套在伊朗脖子上绳索在勒紧,内贾德访问拉美,就是他主动出击的第一次组合拳,象征意义非常之大,也就是说,我要打向你的后院,在你后院中寻找不喜欢你的国家,包括委内瑞拉,古巴这样一些国家,你到海湾来,我到你后院去。
从学生冲击英国使馆到海湾军演,从审判美国间谍到跨进“美国后院”寻找盟友……
一段时间以来,伊朗在外交、军事上的主动出击,堪称高调。
而这种主动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刚刚走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正的美国,由于经济困局和民意走向,不大可能立即对伊朗动手。至少在目前,美国寻求的是获得更多国际支持,塑造围攻的姿态。
1月12号,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表示,将应美国方面要求,让国内的石油批发商和大型商社不再延续到期的伊朗石油进口合同。
这显然是对美国财长盖特纳本周亚洲之行的回应。
美国正在编织一张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网。
殷罡:美国现在不想打仗 美国认为通过对伊朗的实施,更多的制裁造成过得的经济出钱严重问题,失业率更多,汽油供应更为紧张,而引发民怨,从而使伊朗民众对现政权的执政能力,和它的政策产生怀疑,动摇,国内出现动荡的局面。
1月14号,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出逃一周年。
过去一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助燃的民众不满情绪,在一连串阿拉伯国家引发街头抗议,最终走向政权更迭。
如今,美国则试图在伊朗复制“内乱之路”。
一手是经济制裁,另一手则是炮舰威慑。
1月11号,美国承认,第二艘卡尔文森号和第三艘林肯号航母正驶向海湾,加上本已在海湾的斯坦尼斯号,3个航母战斗群聚首意味着完全可以打一场局部战争。
每个航母舰载机联队有8至10个飞行中队,编有80架飞机和2000名官兵;
其中F∕A18系列战斗机攻击半径达1000公里,打击力超过海湾大多数国家。
与此同时,1月11号,英国皇家海军也派出“勇敢号”驱逐舰前往海湾;
美以两国还将在2、3月份在海湾举行“严峻挑战12”联合反导军事演习。
李绍先:新一轮美伊关系的紧张,美国是始作俑者,美国能不能战略重心顺利的东移,取决于它能不能有效地,把伊朗这个问题控制在手中,奥巴马刚上台的时候,2009年向伊朗伸出了橄榄枝,但实际上这两三年来,美伊关系丝毫没有改善,在国内受到很大的批评指责,所以他高调的渲染伊朗的问题,向伊朗施加巨大的压力。
1月12号,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奥巴马政府正在依靠一条秘密沟通渠道警告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一道会促使美国作出反应的“红线”。
尽管美国方面一再提到红线一词。但在分析人士看来,美伊双方目前是在比拼手中的筹码,谁也不会贸然跨越红线。
而谈到所谓筹码,则要将视线投向整个中东地区,尤其是那些牵涉到美国相关利益、又与伊朗有着特殊关系的国家。
1月11号 叙利亚霍姆斯市
武装分子的突然袭击,造成至少9人死亡,其中包括正在采访的43岁法国电视二台记者贾奎尔。
到底谁是元凶?叙政府和反对派相对指责。
国际舆论则要求叙利亚政府调查此事,还原真相。压力,再次落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肩上。
此前,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刚刚打破6个月的沉默,对支持者发表公开讲话。
叙利亚总统 阿萨德:毫无疑问我们将获得胜利,他们已经走到了阴谋的尽头,我们将很快将他们终结。
李绍先:伊朗和叙利亚局势是有必然联系的,叙利亚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唯一的盟友,是个战略盟友,如果巴沙尔政府倒台,那么将是对伊朗政府的一个巨大的打击,这是西方一段时间以来,对叙利亚采取如此强硬态度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卡扎菲命丧沙漠后,伊朗和叙利亚几乎同时感受到骤然增加的国际压力。
埃及《消息报》认为,历史渊源和现实压力使伊朗正加固与叙利亚的战略同盟以“抱团取暖”,甚至内贾德的拉美之行也有为叙利亚分散压力的考虑。
委内瑞拉总统 查韦斯:巴沙尔,他是一个好朋友,我们从这里发出声音,呼吁尊重巴沙尔及叙利亚人民的主权,叙利亚政府和叙利亚的独立。
而对美国来说,伊朗和叙利亚的同时强硬、相互呼应,也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微妙。
殷罡:美国和伊朗针锋相对硬碰硬的局面,我判断是一种暂时的状况,伊朗没有底气同美国硬碰硬,同样美国也不愿意在目前打这样一场战争,现在双方都在充分的亮肌肉,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出现擦枪走火的意外事件,我想双方很快会走到谈判桌上,实际上这种施展武力 互示威慑,就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说话底气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