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重庆9岁男孩徐毅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成为该作协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会员,也是“史上最年轻的省级作协会员”。这一消息引发争议,一些人对“文学天才”表示赞赏和钦佩,另一些人却提出质疑:他发表的作品是否家长代笔?其加入作协是否“拼爹”的结果?[详细]
对于真有文学潜力的孩子,加入作协,可以多一些机会受到文学的熏陶,多一些增长见识的机会,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是家长要记得,加入作协以后,还是切记让孩子按照天性,自然发展,这样会有更大的未来。
不读他的诗,不管事实细节,盲目做“拼爹”论断,很多人一贯有一种仇视天才、仇视创造力的传统心理。仿佛只有那些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钟的“勤奋学生”最容易得到认可。
最年轻省级作协会员,9岁男童入作协引争议
话说一个十岁都不到的孩子,纵然文字水平再高,天赋再异秉,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连三观都还没有形成,写出来的东西,又能有多少价值呢?不要吹捧过度,文学这种东西和数学不一样的。
如果真的出了个神童,未尝不是好事,真正的天才或许能有益于社会。最怕的是众多的、出于某种目的人编造出来的神话。造神运动会使多方受益,受骗的只是大众。
鼓励孩子创作就是好的。加入作协,孩子肯定是不会参与事务性工作,但是能让他和前辈和大家们多交流收到更好的启发,不也是好的么?有前途的孩子不加以提点,最后只能沦为平庸,中国古代早有典故。
这种争议的每每出现,大抵源自两个逻辑,一者是,大人物与出类拔萃者必然有着光彩夺目的童年,因此,不管家长还是教育者对儿童天才是特别的推崇,正是这种“三岁定八十”的逻辑,让我们幼教行业如此发达,更让学前教育越来越小学化,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二者是,曾经爆出的天才少年韩寒“代笔门”、郭敬明的抄袭事件等,让人们期待天才的同时,也对其充满了怀疑。又爱又怕下,9岁儿童入作协,人们自然是争议万分了。羡慕者云,这要是我的孩子多好,嫉妒者会说,保不定背后有什么猫腻呢。
在一个脱离了应试教育、一个以孩子天性为准则的社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诗人的潜质。值得反思的是孩子的家长,将孩子原本的爱好强加上了成人社会的功利色彩。一个孩子可以写诗,可以发表,可以在同学中间朗诵,但为何非要戴上“作协的光环”,这种过度用力的助推,未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9岁的孩子,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需要他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摸索,慢慢探究,慢慢发现自己的未来。可当这个孩子戴上作协的光环,被过早地推在聚光灯下,他以后还能否为了追逐梦想自由飞翔?
一方面是作家队伍的日益老化,另一方面又无视甚至排斥新人。这不是个好兆头。作协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新鲜空气。新人的幼稚、稚嫩乃至不足,预示着茁壮、成长,朝气和活力。新鲜血液和新鲜空气的注入,对改变现有作家生态环境,大有裨益。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些老话、古训,总结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新人多一点宽容、包容,乃至支撑、扶掖,是老一辈作家应有的胸怀。已经年长的作家们,不妨想一想;你们不也都是从年轻时一步一步走过来、从创作实践中逐步熟起来的吗?
作协会员年龄过小,容易成为对“神童”的包装,同时降低自身的权威性。 [详细]
作协当以才能论英雄,年轻会员为作协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促进文学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