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8月14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对279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虽然《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应享有用人单位提供的高温津贴,但 72.6%的受访者认为有关高温津贴的规定落实得不理想,82.4%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还没有收到高温津贴。高温补贴难落实,到底是政策不到位,还是用人单位不想落实? [详细]
出来工作从来没拿过,制度是有,但是一点监管都没有,要劳动者去投诉举报可能有人才重视。有谁会为了每月150元去告老板,害自己没了份工作呢?哪个是芝麻和西瓜,我想大家是很清楚的。
我想最应该去关心的是在烈日下的农民工,他们才是最需要这些补贴的人,但往往他们拿不到他们应有的报酬,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劳动者的弱势地位面对单位的强势地位而不敢举报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主动出击,对有关单位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落实,并不定期对高温场所进行抽查,对不执行补贴规定的单位,除了责令整改外,还要进行严惩,加大违法成本,不要让劳动者的高温补贴权益被架空。
高温补贴,只落实了前两个字?
当媒体还在普及高温工作下造成的损伤属于工伤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应该呼唤相关部门对高温劳动提供更详细的法规保护,一个小小的高温补贴,落实起来总是走样,还是跟社会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不足有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盯上“高温补贴”的落实,其实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质疑的人多了,较真的人多了,不公开才会变得透明,不公正才能得到纠偏,不公平的鸿沟才可能被逐渐填平。
高温津贴除了发放不到位,还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 一些户外工作人员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却一分钱补助没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企事业单位白领虽然在空调房工作,却能享受每月几百元的“高温补贴”。
一个小小高温补贴落实起来总是走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相关条款过于含糊,政府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以至于可操作性差。对于全国而言,一部统一的法律很难顾及到高温津贴的方方面面,比如南北方气候差异的问题。但对于建筑、炼钢及一些特殊岗位职工的权益,我们应该有刚性的法律条文予以保护。
劳动者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却领不到高温津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未见奋起维权,这不仅会造成劳动者的“经济贫困”(劳动报酬受损),更有可能加剧他们的“权利贫困”。不少人权利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低下。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或者缺乏明确的感知和严重的被侵害感,有意无意选择沉默;或者虽有维权冲动,但因缺乏足够的自信和能力,而终难有所作为;或者采取了实际的维权行动,但很快就碰撞得头破血流。久而久之,者愈发陷入深重的“权利贫困”之中。
与其给职工发放高温补助,不如给一线工人,特别是在炎炎烈日下工作的工人放高温假。高温假可以规定,凡最高温度达到35℃以上、白天平均温度在32℃以上的天气,企业可以给工作在一线的工人全天侯的放假。每人每年可以享受10至30天的高温假。对放弃高温假者,可给予一定的高温补助。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空调的数量,提倡绿色低碳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给那些平时休不上法定假日如五一、十一假期的职工的补偿。
我国有关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工会等劳动者保护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政府有责任落实对劳动者的保护。 [详细]
让高温补贴成为企业自觉发放的劳动报酬才能真正落实到位,高温补贴作为单独的报酬发放没有意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