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8月10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总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80%以上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状态,这个大笔投资引来了一片质疑。当地此前刚刚传出某园区因2000万资金短缺暂停发放公务员工资。在资金短缺、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耗巨资建影视基地是否划算?[详细]
恩,华莱坞这个名字取得蛮好的,霸气!只是影视基地的建设也还是要避免同质化,除了建出几个城之外,如何能真正成功打入影视产业链,甚至在推动行业发展中能使上一把劲儿,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的"好莱坞"啊!
华莱坞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好莱坞吗?
中国许多影视城至今仍只有观光性的旅游活动,没有或者很少有参与型、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游客看过一次后下次就不会再来。以圈地、开发房地产等经济利益为目的建设起来的影视城,大部分是盲目上马,未经充分的科学论证。
这种世界华语电影的华莱坞式想象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到目前为止,华莱坞还没有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文化想象、产业图景和实施手段。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才能向世界展现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形象。
听闻无锡将建华莱坞,这是个积极的信号,是符合影视业发展方向的。但问题是如果不能整合国内影视资源和服务,没有国内最好的软硬件,不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重复的资源浪费,那结果就只是多个大型外景地而已。
判断“华莱坞”到底该不该建,不应仅凭与外地的简单比较和基于形势的主观推测,关键还要看当地主政者的决策过程是否民主,实施方案是否科学,无论是程序上,还是举措上,是否都足以值得信赖。兴建“华莱坞”属于重大决策,而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自财政,倘若未经深入调研和论证,也未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建议,只是少数人闭门造车,想当然地“拍脑袋”作主,或先定下来“肯定干”,后找一帮人“陪太子背书”般地提交可行性报告,拿不出“新”思路和“硬”措施,那才是真有问题了。
纵观国内影视城建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窝蜂上马,一连串破产。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全面考量,一个个体的成功很快就会在全国范围内一哄而上,而由于缺乏内在的文化内涵,一旦旅客热情褪去,这些人造景观立马就会陷入“人去楼空”的困境。“华莱坞”在技术上赢不了美国,在价格上低不过泰国,“华莱坞”的市场空间又在何方?对“华莱坞”的追问,更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路径的艰难求索。
应该理解无锡方面建设“华莱坞”的冲动。文化产业,100亿的规模,这个名号、资金,放到哪里都是被人争抢的“香饽饽”。至于项目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到底会产生多大的效应,到底能不能走出国门与世界竞争,反倒是其次了。这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盲动了,人人都想发展文化产业,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按照文化规律来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新产业,但推进文化产业的理念还是旧的,还是和过去发展工业一样,贪大求洋、一轰而上,不顾实际、不求特色。
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模仿好莱坞的运营模式,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会起到助推作用。 [详细]
中国电影缺少的不只是资金和技术那么简单,与世界接轨,内涵比形式重要,要改变的是电影环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