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毫无疑问,微博越来越深入影响着虚拟世界以致现实社会的生态,微博可以让你不经意间一炮而红,也可以令你猝不及防名誉扫地。微博在不断改变着真实社会,微博上的公益活动也促成了网民的善念照进现实,但轻点鼠标的效力有待审视,据媒体报道,人们对“微博求助”呈现出麻木的趋势,这是微博的原罪,还是我们期待过高?[详细]
如果难辨信息真假,可以由相关组织机构核实确认,经过一层过滤,以免挥霍众人爱心;如果是基于心理麻木,微博网友基数如此之大,心理地缘因素应该不至于万马齐喑。无论如何,微博不应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不但公益组织需要注意和反思,公众曾经热情支持并参与这种个体微博求助的方式,是否是不信任情绪被过度放大之后的一种无奈。公益组织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透明度,而公众也可以选择值得信赖的公益机构来实现对弱势群体或个体的帮助。
微博求助:“转”,还是“不转”,这是一个问题。
网络捐助还处于靠同情捐助的低级阶段,看多了,势必麻木。捐助者只得到了资助,失去了尊严。微博应该和专业的慈善机构多合作,通过理性的操作手段和模式博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帮助更多的人。
求助者解决不了的困难,求助信息在微博上传开,就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今天这拨人看到了,明天看到的又是另外一拨人,总能碰到被感动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人。
微博是个很好的信息交流的平台,有很大的交流性和互动性,中国人并不缺乏爱心,只是以前没有这么好的平台,再加上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公众的爱心无法释放,而微博的兴起,使公众的爱心得到了释放。
微博是实现公益愿望的一种有效手段,无论是发起者还是参与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公益愿望。个人发起的活动会更具个性化,更有针对性,更鲜活,这都是个人在微博上的优势。
可怕的不是个别人的谣言,而是数量庞大的“营销微博”、“水军”,他们的言论,无非是为了博眼球,透支公众情感,这是不能容忍的,微博需要管理,但更需要的是政府的服务。在一个日益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公众对民间慈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博救助的成本低,传播效果明显,会将人们的善念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是一种理想的慈善形式 [详细]
人们难以分辨信息真假,加之信息过载带来的情感疲劳,微博救助效力会越来越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