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校园咋被“家境”绑架?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校园已是准社会。”“为利益,校园里争斗也不少。”有同学反映,家庭背景助力校园暗战。有的人为入党请同学吃饭,有的人连班主任都让他三分。在校园里,这种利益拉锯战早已开打,而在这场利益争夺战中,学生们总是特别在意各自的家庭背景,总是在捕捉“钱”和“权”的影子。[>>详细]


教育一个很大的功用就是实现人在不同社会层次的流动,用中国老百姓的话就是说,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过上好的生活。为了这个目标,多少学生奋力苦读,多少家长血泪打拼。但从当前花钱请同学吃饭,与班主任走得近,家长有权有钱的学生更易当选班干部、加入党组织的情形来看,校园俨然已经被“家境”绑架。


家境,左右校园方方面面

入学:机会因“家境”而异

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却可能因家庭背景而异。麦可思研究将毕业生的家庭阶层分为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管理阶层、农民与农民工、无业与退休及专业人员四种类型,发现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在接受麦可思调查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前两类家庭阶层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和22%,低于他们在生源中40%和25%的分布比例。[>>详细]


据教育业内人士估计,北京市小学入学属于“择校”的比例为20%,名义经常是“捐资助学”、“共建”。择校费用各区价格并不统一,大致为1.5万到3万,部分热点小学入学价码能达到5万或更高。 [>>详细]


资源:贫寒子弟成跑腿主力

“代排队、代买票、代缴费……”在这个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校园“跑腿族”正在兴起,他们主要由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组成,专门为“偷懒”的同学跑腿。[>>详细]


当今社会现实是大学各种花费依然要依靠家庭资助的现实下,家境贫困也给贫困大学生个人发展造成相当障碍。贫困就意味着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在校园里有很多家境贫困的学生每日的伙食费不足两元,因此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打工、兼职,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休息。近年来,政府设立助学贷款,提供各类奖学金,建设绿色通道……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正是看到家境贫困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客观现实。[>>详细]


就业:求职“潜规则”比爹拼妈

调查显示,64.2%的大学生表示有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其中家境好、学校好的大学生就业信心更足。家境上、中上、中等、中下、下的大学生表示有信心的比例分别是:86.9%、80.7%、70.1%、58.6%、52.4%;国家重点大学、省内重点大学、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74.6%、68.7%、57.2%。[>>详细]


原因:金钱权力对社会资源过度侵占

“理应平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出身阶层而异”

关于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对子女受教育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影响,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相关的实证研究,其中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是美国1966年公布的科尔曼报告(ColemanReport)。该报告通过对美国3000多所学校、约65万学生和7万教师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ES )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而学校和教师特征则只有很小的影响;日本全国性的社会成层与社会流动调查显示,在分析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本人学历、本人初职、本人现职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发现,父亲的职业和学历对个人的教育成就和现职都具有巨大影响,并得出结论——“理应平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出身阶层而异”;法国学者布尔迪约等分析了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同样发现各国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差异悬殊,“高级职员儿子进入大学的机会,是农业工人儿子的80倍,是工人儿子的40倍,是中级职员儿子的2倍”。[>>详细]


功利思想让教育失去公平

家境好的家长用钱和权换来孩子进入好学校,同时也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照顾;学校和老师们在这场交换中也得到了好处:学校收到了高额的择校费,老师们还会从家长那里获得间接的好处。在这场利益交换中,各方都有受益,为了追求利益双方似乎都在放弃或牺牲了一些尊严。[>>详细]


部分家庭公权滥用

家庭背景成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说明中国的社会还是一种差序格局,还有着明显的“熟人社会”的特征,法律和程序往往因人们关系的远近而伸缩。所以在就业录用中,父母有权力者或父母有金钱可以推动权力者,无疑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家庭背景决定成功的背后,是权力对社会资源的过度侵占,是以剥夺他人的就业权利作为自己子女就业的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公平已无从谈起。这种不公长期累积下来,自然是强者益强,弱者益弱。[>>详细]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有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加强监督,尤其是一些国有单位和垄断性高收入企业,这些单位的关系网都是非常明显的。”相关人士认为,由于这些单位“招聘不公”带来的损失,往往对招聘者个人影响不大,所以最容易存在“关系招聘”。

学校在农村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学校应该在信息渠道方面,多给农村学生一些帮助,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此外,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的机会。当然,农村大学生自身学会自立、自强,学会为自己创造机会,也非常重要。” [>>详细]


经验:国外如何防范“家境”绑架教育

英国

2009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布朗授权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家庭背景较差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份名为《释放渴望》的调查报告向英国政府提出80多条建议。

英国一些高校也已经在以不同方式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非常注重生源的多样性并专门实施一个“医学课程扩展计划”。该计划向那些由于家庭经济有困难而在中学毕业时没赶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敞开大门,他们的入学标准比就读医学专业的一般学生稍低,但学时要多一年,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并不比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差。 [>>详细]


美国

美国知名学府哈佛大学12日宣布将废除提前录取制度,给不同家境、背景和能力的考生创造公平竞争机会,成为美国第一个完全取消这一制度的名校。

哈佛认为,取消提前录取制度,可以给有才华但家境普通的考生更多时间考虑奖学金等问题,不必害怕因提前录取后被学校绑定而失去获得其他学校更高奖学金的机会。博克呼吁其他高校也能效仿此法,“越多学校放弃这一制度,录取程序就会更健全合理”。

数字

全国普通高校中的1200万大学生当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这个数字换算一下,就是有240多万学生是来自于贫困家庭的贫困生,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网友表态

你对当下校园风气满意吗?
满意



不满意



今日点击
联系我们

责编:张旎
联系:zhangni@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
-------------------------------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点题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去打洞”——这话被称为血统论的经典。对那些处于社会底层人们的孩子来说,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生活,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付出太多太多的艰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的把筹码全都压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校园完成镀金,改变命运。如果更多的人在他们努力之后,还是被不断的提醒“家境”不同,改变梦想根本就是镜花水月——这对弱势群体是否意味着绝望,那么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呢?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