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九•一八事变”时的南京政府,政令所能达到的地区仅限东南大部和华中一部,国内各方军队不听号令,经济不能集中,币值不统一,军工无法调配,国民政府的领导人得不到全民族的共同承认,更可怕的是,几乎当时中国所有势力,都与日本秘密订立协议——偌大中国,既无抗战所需战略迂回空间,更无抗战所需人力物力兵力。加之国联协议,对交战地区实行武器禁运,一旦中国对日宣战,即将失去一切可能的军火来源,后来的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国政府就因此不得不以高于国际市场两倍的价格,购买苏联“提供”的武器,后期甚至不得不用黄金进行现金交易最终被颠覆。这样的口惠而实不至的宣战,对蒋介石政府来讲,实在没有任何意义。[详细]
从“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就对远东地区新增加的邻居满怀戒备。为了牵制日本,将日本的目光从苏联本土转移开,苏联与国民政府化干戈为玉帛,从1935年开始迅速接近:早就预感到中日战争逐步逼近的蒋介石政府,为了打开外交上的困境,一旦开战获得军火和物资的支援;苏联政府也着眼于未来的中日战争,希望能通过武装中国,将日本死死的黏在中国战场,无力分身北向,为苏联打造出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应对欧洲地区越来越复杂的局势。为此,当抗战爆发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武器与贷款,支援了中国抗战前期的绝大多数需求。 [详细]
一战前的美国外交由欧洲大国主导。二战时,美国在欧洲面临的任务,既要打败纳粹德国,又要打破英法势力,同样,在亚洲,美国也面临要打碎欧洲各国在亚洲秩序的任务。为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政府选中蠢蠢欲动的日本,利用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为其提供战略物资,以帮助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进而冲垮欧洲列强在亚太的殖民体系。在这一点上,美日两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个时期(1939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水准,基本与1932年左右持平,而同时期的美日贸易,则是1932年时的近乎一倍。在这个数字面前,美国所提的任何所谓公理和道义都变得苍白无力。 [详细]
美日之间因利而合,因利而分,关乎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争夺,美日将会立即翻脸,甚至说,欧洲在亚洲殖民体系尚未瓦解,两国已经同床异梦。1941年4月16日,美日签署《日美两国谅解方案》墨迹未干,到11月,罗斯福已经确定,美日两国分手在即。但是马歇尔强调美国尚未做好两洋作战的准备,要求罗斯福“设法把战争的爆发推迟到最后时刻”,避免在远东立即卷入。同样出于牵制日本的目的,罗斯福将目光投向远东,看到了已经与日本独立作战四年半之久的中国。将中国纳入《租借法案》体系,用美援支持中国成为美国利益的需要,于是,中国竟比苏联还早,与美国签订了租借条约。[详细]
虽然美国早于苏联将中国加入“租借法案”援助国名单,更明确提出,给予中国以美援的目的就是“在其他国家停止对华军事援助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及陆军根据租借法案正可乘机在此紧急时期及此后数年之中,以实际行动,成为中国之第一好友。’”但现实是,美国领导层定下的策略是"先欧后亚",如此一来,已经孤独的对抗日本整整四年半的中国,又变得十分尴尬。当蒋介石的代表提出长长的各种援助清单,能够得到承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可以抵达中国的,却是这一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二战中,中国得到的援助,与其发挥的作用,远不成正比。 [详细]
当日军占领仰光将滇缅公路截断后,所有美援物资不得不远途运送到印度上岸,再用中美联合空军千里迢迢运送到昆明。这条空中航线初期每月只有区区一两千吨,远不及滇缅公路一月一万余吨的运力。后来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到1944年末,才勉强达到与滇缅公路持平的运力。这点运力显然无法满足中国作战需要,为此,蒋介石和宋子文不断向美方提出增加物资配额以及加大运输能力的要求。可就是这种合理建议,在美方代表史迪威眼中,却将蒋介石看成是“一条贪婪、偏执、忘恩负义的小响尾蛇”。其说蒋“贪婪”,无非是指蒋对美援的不断争取;说他“忘恩负义”,则是典型的“施主”的“恩赐”心态,在史迪威这个美利坚自大狂看来,美援就是一种施舍,带血的施舍。 [详细]
由于对华美援来源和运输的复杂性,美国人派驻在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实际成为了这些物资的全权分配人和监护人。这本无可厚非,但利用这种权力借以挟持蒋介石,挥舞物资分配大棒索要兵权,就已经超出整个中国战区将领所能容忍的底线。更何况,这个索要兵权的人本人并无指挥才华,只是一个美国版的"赵括",其与蒋介石之间的冲突就无可避免。[详细]
史迪威在中国十几年,看似是个“中国通”,实则对军事的指挥属于半吊子,偏偏还喜欢在政治上指手画脚,用他那几乎为空白的作战经验,去指挥与日本作战五年之久的蒋介石,指挥曾与日军浴血奋战的中国将领,更挟“美援分配权”以令国民政府,试图到处插手中国的国内政治。其与蒋介石的蜜月期飞快渡过,转而就是长时间的互相指责和冷战,乃至对骂。 [详细]
为了不让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恶化中美同盟关系,宋子文在美国上下活动,终于说服罗斯福撤换史迪威。就在这个时刻,蒋介石却临时退缩,令宋子文前功尽弃。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在美国眼中只是一个弱势二等盟国,彼此之间因为某些人的关系而矛盾重重,但出于稳住中国的目的,美国在某些时候,是肯向中国适当示好。 [详细]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激烈冲突,最终结果是美国政府将其撤换,代之以魏德迈。虽然魏德迈在物资分配上极尽公正,但在维护美国利益上,魏德迈走的比史迪威还远:为维护美国利益,他曾建议美国政府策动国民政府全力争夺华北,而将整个东北交给国际代管,并保留日本军队,成为美国与苏联对抗的缓冲和盟友。美国人的援助,不是那么好拿的。 [详细]
抗战中,中美联合空军的勇士们,用一条脆弱的空中输血大动脉——“驼峰航线”,承载了整个中国的胜利希望,用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用蔓延银色的残骸之路,铺就了中国的胜利之路。可是,这种牺牲与合作,无法掩饰中美之间在抗战中的矛盾与冲突。虽然这种冲突有时看似与人有关,属于人为因素干扰下的杂音,但剖析史料还原历史后,我们惊异的发现,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布局,竟是处处以牺牲中国利益来实现,美援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背叛。当看清了美国前期利用日本充当尖兵,后期利用中国拖住日本步伐,同时试图出卖中国东北以完成战略部署的意图,就不难理解抗战中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正如齐锡生老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是一对“剑拔弩张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