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陇穷村和中平村的变化,既是田东县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的缩影,也是广西众多贫困山区发展变化的生动体现。我了解到,现在的田东跟两年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田东县在全区10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78位,2009年排名到第6位,进位72位,2010年县财政收入突破了10亿元。田东县还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之一、“中国西部最具特色产品之乡”等。二是基础设施有了大改善,尤其是水利和交通。这两年,水利投入4.6亿元,恢复和改善了灌溉面积5.2万亩,解决了1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交通投入1.88亿元,完成了95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建设,解决了33万多人的出行难问题。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田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3312元,2010年达4451元,两年增加了1139元。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78600人减少到2010年的48000人。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田东县把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前移,分级构建了县、乡、村、屯、户五级“农事村办”服务网络,变“群众跑腿办事”为“干部跑腿服务”,实现了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技术村里学、小病村里治、矛盾村里调。
我通过解剖陇穷村、中平村和田东县这几只“麻雀”,深切感受到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五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在组织机构、政策措施、工作力度、投入强度等方面都贯穿这一要求。二是始终坚持“三个围绕”强力攻坚,围绕拓宽群众增收门路、着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围绕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高群众基本素质、着力发展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三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并创新推广扶贫开发新模式。四是始终坚持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五是始终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贫困地区的贫穷状况仍然令人揪心,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全区许多贫困村像陇穷、中平村一样,经过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多年的艰苦奋斗,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我感到任重而道远。深刻剖析全区作为“整村推进”的4060个贫困村的情况,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石山区“两缺”(缺钱、缺粮)、“两难”(交通难、喝水难)十分突出,是扶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致贫因素十分复杂,在解决温饱的人口当中,有一部分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因失业等原因导致返贫,近年全区新增因灾返贫的村就有1191个;贫困程度深,赤贫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我在大石山区、边远地区、高寒山区、边境地区调研中看到,许多村民走的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喝的是长期贮存的水柜水,住的是茅草房、木板房、泥坯房。每次下去调研,心情格外沉重,灵魂得到净化,动力更加充足。扶贫开发责任重于泰山,工作刻不容缓,必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从全区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广西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等多种致贫因素尚未根本解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恶劣,工作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经过多年扶贫攻坚,我区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00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388万人,在贫困标准线提高的情况下,10年累计解决了41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剩下的388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据我调研统计,大石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有37万户160万人,不足0.3亩的有9万户50万人。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难、生活难、发展难问题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新十年的扶贫标准将有较大提高,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区的贫困人口还有大幅增加。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低,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上学难、治病难等仍然十分突出。三是扶贫产业支撑力不强,农民收入低,贫困群众收入更低。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77%;2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54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58%。四是贫困群众素质普遍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五是少数领导干部扶贫意识比较淡薄,投入的物力和精力都不足。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不实现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全区人民的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局。广西必须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