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3月5日,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曹煊一在人民大会堂演播室对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国安进行了专访,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 曹煊一: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络电视台在人民大会堂演播室为您制作的两会特别节目,我是煊一,我们本期为您采访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博导,乐国安,欢迎乐委员。您今年会主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乐国安:今年我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社会我们普遍焦虑的现象就是,青少年,或者是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象是增多,那么人们都在关注这个现象,同时又在挖掘这个原因,我们讲这个事情的原因呢可能要找它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不是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出什么问题了,那么我就到中学调查,中学都有法制教育课,说明这个形式是有的,但是犯罪现象仍然发生,说明这个形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我就在思考,我觉得是不是我们这个教育,知道要教育可能教育的形式不大对他们的胃口。
曹煊一:是不是还有这种现象,像您说的现在有很多青少年犯罪,有一些青少年你问他的时间,他其实知道这么做是违法的,但是他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这么去做,或者说他走不出他自己思想的这个地方,是不是因为心理上可能比较脆弱一些,或者不特别的健全?
乐国安:我特别赞成你的看法,但是我开始关注另外一点,有一个调查,就是60%多的孩子做了这个事他不知道是在犯罪,甚至于警察讯问他们的以后,他还天真的说,警察叔叔我是不是可以走了。就说明他是这种问题,就是对这一块是一个法制宣传问题法制教育问题,您说的这个明明知道是犯法的,他们还去做,这个就要考虑他这个具体的原因了,可能这个跟宣传教育关系不是很密切了,针对前面一块做了一个提案,希望这个法制教育的形式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款。
曹煊一:然后回家去背诵。
乐国安:我对这个建议说,因为我认识一些,他现在已经开始操作了,跟团中央有关单位,搞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基地,搞动漫的,以动漫的形式对孩子们做法制宣传教育,今年提出了这么一个提案。
另外一个就是您谈这个另外一部分,我也很感兴趣,因为我长期做这个犯罪心理研究的,就是一个是知道犯法还要犯,这个叫找他这个人成长道路上发生了什么问题,所以这个还是比较,相对前面那一块来讲,这块让我们更加揪心的,一个青年人或者是未成年人他知道自己干的是错事,还是干,这个也应该从社会找点原因,我们现在政府特别关爱这些人,我们叫人性关怀,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曹煊一:这说明会特别关注青少年犯罪的这一块,包括法制的一个教育的形式我们如何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愿意并且很容易接受,并且记住,还有就是心理方面,可能需要社会包括家庭、学校一个很好的健康的引导,这个是您非常关注的。还有说到青少年大家可能也会特别关注到网络上也发生了很多的新闻的事件,大家非常关注,比如说小悦悦事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甚至有人说这是看到我们人们的一个道德的滑坡,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乐国安:这个我也有一个想法,因为我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因为这种学问是研究人的行为原因,这个行为包括这会不允许的形成,就是犯罪行为,和社会暂时的行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我们传统的想法和我的想法还是,我自己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就是社会上现在在哀叹,就是从一些见死不救的事件,人们说现在这个人心坏了,道德底线没有了,我谈论这个问题,我对这个不大认可,我认为什么是道德底线,可以理解为就是他的一个行为标准。他能够认识到这个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如果有了个标准了说明他的道德底线是存在的,从这个道理来讲我认为我们中国人道德底线没有丧失,我很多过程中都做过调查,如果你看这个老大爷从楼上掉下来,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想到要去救吗,几乎大家都是我想到过我要去救,那么我就问,想到了你会真的去救吗,很多人就表示疑惑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知道这个人该救,有这个道德底线,我前面下的定义,但是不去表现外在的行为。说明一个现象,说明我们要做一个事情除了一个动机,有类似标准之外,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个其他条件就是社会条件,因为人他负不了这个责任,他是不会想到去做,即使他认为这个事情应该做。坏事也是这样,他想做坏事的人比做了坏事的人成就多了多了,很多人想做坏事他没去做,同理,很多人想做好事也没去做,所以要有其他条件制约,我不知道我这个观点您赞成不赞成?
曹煊一:我明白,非常明白,您说这个道理了,就是您说这个道德底线没有丧失,就是大多数人里面他的思维里面都知道这样的事情我该去做还是不该去做,都非常清楚,在大家所有的道德底线里面大家都知道这么去做一件事情是好事,也是应该去做的时候,大家心理上也都知道我应该去做,但是到行动上的时候您是指受到上社会上各种因素,包括自己可能考虑的一些比较复杂的一些后果的这些思维的一个制约,那这个其实也不好,因为最终的结果他还是没做,您觉得这个怎么能改变大家行动上也能去实现自己想做的动作?
乐国安:你这个问题提的跟尖锐啊,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考问的是社会,社会应该设置让社会成年能够放心的做好事,能够控制自己不去做坏事的条件,就不让人能够做坏事,这个犯罪有很多这方面的条件,比如说我们搞很多的摄象头,就是为了让这些想做坏事的人不敢做,反过来,我们应该社会设置很多条件,让想做好事的人能够充分表达出来。
曹煊一:无所顾忌的做。
乐国安:是啊,假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案件说,这个人救了一个人,结果自己被打官司,赔了几十万。这样的案例多了肯定是抑制了人们道德外在表达。
曹煊一:没错,比如说本来我肯定之前还做过一些好事,当我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一些例子的时候,我可能我会想以后我还去做吗?
乐国安:对,这一点人们平时想的不是很多,想做好事的人是极多极多的,毕竟大家都是社会上,对社会传统的文化道德还保持教育,灌输这么多年都知道这个标准。
曹煊一:所以我说对每一个人的这样道德的一个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您说的为什么会被反咬一口,或者为什么会明明不是我撞的我救人者却被告成肇事者,这个就是大家所纠结,所顾忌的这个问题,如果说被伤害者能有一个非常好的道德的话,就不会去冤枉这个好人对吗,还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很好的道德引导。
乐国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大家能够把善的东西表达出来,把恶的东西压下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个社会条件怎么设置,毕竟这个社会是大家组成的,说到底还是我们一个传统,要人人参与,人人都有一个好的愿望和好的行为,你做了好事就不会被其他人谋害了。
曹煊一:您看今天是3月5号,正好是学雷锋日,正是您我们正在探讨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要不要去帮别人,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在经常根据各种事件,扶不扶老人?这些事件去讨论,究竟要不要考虑,我是不是扶了她会被她怎么样,还是说你发自内心只要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就去做。这个可能大家也都在探讨,您觉得尤其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怎么样更好的主动的让大家多多做这样的好事?
乐国安:这个雷锋的精神是一个我认为雷锋精神是不朽的,哪怕是社会经济转型了,这个市场计划经济时代都是应该弘扬的,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毕竟现在社会气氛变了,这个要承认的,现在这个跟雷锋那个时代,60年代比起来,那个年代的人的是追求跟现在是有一个变化的,那个时候比较崇尚精神,现在崇尚一种物质东西比较多一些,所以我认为做好事的环境条件,是不如那个时代,现在应该人人首先考虑这个,我别做坏事,才能够给别人去雷锋精神能够很好的表达,假如你老想着害别人的人多了,雷锋的精神表达就很困难,前提是他应该就有,一个社会上人都要做善事的。
曹煊一: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个是很重要的,才会指引着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
乐国安:对对。
曹煊一:好非常感谢乐委员,谢谢您。
乐国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