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综合消息:“今天,让我们关注水。先来看一组数据。这些数据,是在今天上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由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提供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发了人们关于水危机的探讨,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繁荣,最大的威胁,就来自水危机。到底怎么办?走进我们今天的节目。”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介绍《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大概500亿立方米左右。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5,与国际先进水平0.7到0.8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的达标率只有46%。”
发布会开始,胡四一用一组数据,阐明“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则让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王浩:"特别是对北方地区来说,由于水资源的先天分布就比较少,这样利用已经超过了自然的极限了。像海河流域,它在整个32万平方公里,整个的降雨量多年平均是535毫米,那么折合成形成了水资源是370亿。那么这些水不但全部都被用掉了,每年还要超采深层地下水80亿。"
海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超过100%,黄河流域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缺水,污染,生态退化。水资源,这个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考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究竟能够给出什么样的解渴方法呢?
胡四一:“只有守住这三条红线,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突出的水资源问题。”
力争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对此,胡四一表示,““红”就意味着是最严格,“线”是一个管控的目标。所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际上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的管控目标“
王浩:“水它是一个流动性的,随机性的,天上的来水,不知道今后要来多少,我们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通过规划的形式制定下来,因此还需要一套时时的调度技术,把规划层面的最秧歌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到时时调度,落实到管理层面,这也是一个挑战。”
严格,是这份五个部分、共20条的《意见》中的关键词,全文共出现21次之多。而这些究竟能否落实,也格外让人关注。这份《意见》之中,还对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我们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考核办法和一些政策措施也是比以往都更加严格,把三条红线都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去,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对水资源三条红线的管理负主要责任。”
而在发布会结束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三条红线”分省指标的分解确认和落实,这项工作难度很大,我们预期今年年底将会完成这一任务。
主持人:“也许数字是不那么直观的,有些抽象。为什么提出‘最严格’,这背后的水资源状况,也许我们通过一些更具体的事实,能够看得更清楚。”
云南,再遭春旱。144万人饮水困难。而昨天国家防总的数据,全国的这一数据,达到313万人,春季抗旱形势,不容乐观。而在今年春节期间,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更是因为威胁到柳州市的饮水安全,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水,这个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正延续着它自去年以来的关注度。
2011年,千湖之省的湖北,遭遇大旱。水草丰美的洪湖,干涸的湖底,让无数人唏嘘感慨。实际上,去年全年我国从北向南连续发生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3次严重干旱过程,波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累计达到4.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北方冬麦区的旱情贯穿了整个冬麦生产关键期,南方地区的旱情贯穿了整个主汛期。旱情过程之长、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重历史少有。
2011年全国有2800多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中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9月上旬旱情高峰时有1405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是全国多年同期人数的2倍,部分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群众饮水困难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除去缺水,还有污染的威胁。根据国家环保部2011年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中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地下水质量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全国4110个监测点中,近6成的地下水水质为较差或极差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文君:“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是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类,根据国家环保部每年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能够达到3类的江河大概不到一半,大概40%左右,湖泊甚至更低,30%到40%之间。”
直面水危机,这是众多专家和媒体发出的声音。而也是在去年,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做客英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观点:“真正可能终结中国繁荣的问题是:水危机。”
水资源的困境,让很多人发出了“水危机”的说法。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经历过干旱,水污染,包括周围生态变化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而它所产生的影响,还可能多大呢?看看罗杰斯这句话,也许就更会心里紧张。虽然这句话未必准确,但一个从其他角度的视角看待中国问题,相信也能够激发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路奔腾东下的新安江,从安徽的黄山,一直流到浙江的千岛湖,黄山街口镇,姚烈升的鱼,29年来,就养在新安江浙、皖交界处的水面上。然而最近,他开始拆除自家4000平方米的网箱。
网箱退养,是要保护新安江水质,这是新安江沿岸3.5公里的退养试点,从去年11月开始实行,目的是为了保护下游浙江,重要的饮水地千岛湖。而这,也是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内容之一。
上游黄山,渔民因为退养损失巨大,政府制定了退养补偿标准,竹制网箱每平方米补偿23元,钢制每平方45元。牺牲的不只是渔民,近年来黄山市舍弃了40多个污染企业入驻,主动关停了造纸、印刷、水泥等污染严重企业。下游希望上游继续供应优质水;上游则为环境牺牲了发展机会,希望获得补偿。
2011年3月,试点正式实施。安徽、浙江,上下游两省走到一起,然而,这个过程一波三折,生态补偿机制从酝酿到实施,前后经历8年。数据显示,中国近30%的国土面积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横贯不同的行政区域。尽管目前已有8个省份出台了流域生态补偿相关规定,但由于地方利益保护掺杂其中,加上环境与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错位纠结,跨省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迟迟无法启动。水资源的管理难度,可见一斑。
广州市自来水调价序幕正式拉开,广州物价局暂定2月下旬召开听证会。
2月14日,广州市公布自来水价调整方案,居民水价从此前1.3元/吨最高上调至2.02元/吨,同时以22吨为红线,实施阶梯水价。这是自去年长沙、西安等城市宣布上涨水价以来,国内首个一线城市首发水价上涨令。市场手段,被看作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手段之一,但和历次调整水价一样,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争议。
水资源的分配,生态的保护,以及市场手段,都被写入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如何落实这些措施,政府和普通市民,都需要适应。除此之外,还有企业。
记者李化成:“我手里拿的是企业最初的一份取水申请,在这份申请里面,由于企业提出取用地下水,被当地水利部门一票否决。”
今年年初,山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滕州市,用水指标被限定在4.8亿方。当地投资6.2亿元的民生工程——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正全面铺开,这项工程可让滕州95%的居民喝上优质地下水,可仅此一项,地下水用量就要超出指标500万方。这还不算当地几大龙头企业的用水需求。一头是民生,一头是经济,一头却是用水控制指标,两头拽一头,滕州似乎带上了“紧箍咒”。
滕州市水务局水资源办公室主任马运刚:“怎么解决呢,就是置换,利用我们滕州市现有富余的地表水水资源指标和中水、矿井水不占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这一优势,对地下水源进行置换,腾出地下水指标空间来满足其他行业的用水指标。”
而在置换方式推出之时,企业也不得不开始自己的转型。在滕州,最大的用水户,华电新源热电公司,中水使用比例已经由3成提高到近5成。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目标,也需要最严格的管理。
主持人:“规划好,还要执行好。很多的事情,其实就是出在执行上。短片中,三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水资源管理,可没那么简单。政府需要付出,个人可能也需要付出,而企业还要承担成本。这个大自然的负担,要消解开来,哪是那么简单?这次的《意见》怎么落实下去,这次提出了四项制度的设计。”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所提到的三条红线,也就是目标。所列出的年份是2030年,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长达将近20年的目标。但我想这个目标,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向前走了,因为水不一样,延误时机,就可能延误将来。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再见。
【相关报道】:
文字编辑: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