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
CCTV-1 |
2月02日 19:38 |
重播: |
CCTV-1 |
2月03日 06:10 |
|
CCTV-新闻 |
2月03日 01:45 |
|
CCTV-新闻 |
2月03日 05:30 |
|
视频截图 |
|
视频截图 |
|
视频截图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备受人们关注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正式对社会公布。文件的主题依然是三农。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问题。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有一个关键词很醒目,那就是农业科技创新。它被列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这份文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有哪些亮点,又会为三农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粮食八连增,科技贡献功不可没
数九寒天,在东北农村历来是猫冬的日子。可是这个冬天,吉林省公主岭市大房身村的村民宰令安却没有闲着,一直围着从省城来的专家跑前跑后,想多学点种粮的知识。
去年一年,宰令安家比往年多打了两三成粮食,全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则达到634.2亿斤,粮食单产位居全国第一。而全国的粮食产量则超过11000亿斤,连续八年实现增产。这其中,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现有的资源环境下,怎样继续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趋势,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方向是“农业科技创新”。
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让自己地里能多打些粮食,这道理农民也明白。可在现实中,农民想要多学点技术却不那么容易。
只能泛泛地听听课,而没有针对性,是宰令安这样的农民最愁的事。我们国家的农技推广体系建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多年来投入一直不足,现在很多县乡一级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都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窘境。农民想要学点技术实在有点难。
解决农民学技术难题,一号文件指出路
怎样解决现有问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一号文件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作为重点,提出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所谓一个衔接,就是要把在岗的基层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两个覆盖,就是指今年要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能力建设项目覆盖所有乡镇。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三项措施,解决目前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专业人员流失、现有人员工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的问题。除此之外,今年全国所有的县都将获得由中央财政直接拨付的100万元专项经费,这笔钱被要求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科技特派员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中央会加强对国家队的扶持;另一方面,中央也注意到了这些年一些科研教育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的重要作用。像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科技特派员下乡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派员将科研项目带入农村,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地结合起来。吉林农民宰令安所在的村子就在2006年迎来了科技特派员刘武仁。
刘武仁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玉米种植方面的专家,有很多项科研成果。2006年,因为参加科技部、农业部等八部门组织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刘武仁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了宰令安所在的大房身村,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自从当上科技特派员之后,刘武仁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呆在田里,跟农民一起起早贪黑。宰令安是他定点联系的示范户,农作时,他三天两头就要去宰令安的地里瞧瞧。有了科技特派员针对性的辅导和指点,宰令安和乡亲们见识到了科技在农作物增产上所起的神奇作用。
科技特派员这种模式,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得到肯定。文件中指出,将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在全国,有15万像刘武仁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既提升了各地农村科技服务水平,又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农村,要说谁是农民最欢迎的人,那一定是非科技特派员莫属。
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三农政策方向:强农惠农富农
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
今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定三大政策指向:强农,就是要强化农业基础;惠农,就是要惠及农村发展;富农,就是要富裕农民生活,标志着以后三农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利于强农、惠农、富农。
粮食“八连增”,让我们有了高起点,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却仍不容乐观。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这个起点出发,继续实现粮食增产,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就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