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调查):近几年,随着我国新农合的普及,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正在逐步改变,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突出的问题。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曾经是农村医疗的守护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的职责承担者已经变为乡村医生,其中有很多就是当年的赤脚医生。今天他们虽然已经年老,但仍然继续在乡村行医,那么他们曾经见证了怎样的历史?今天又怎样给偏远地区的农民带去健康?《新闻调查》记者赶赴广西、河南寻找他们。
谭良智,69岁,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勒黄村乡村医生,行医40年。高宝林,67岁,河南新郑市梨河镇高班庄村乡村医生,行医50年。
这是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勒黄村,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勒黄村卫生所开在谭良智的家里。
记者:这个老屋是哪年建的?
谭良智(乡村医生):68年吧,1968年。
记者:好多年了,老屋还挺大的。
谭良智:不见得吧。
记者:医疗室在什么地方?
谭良智:医疗室就在这里。
记者:就是这个挂这个牌子的?
谭良智:对,村级定点医疗机构。
记者:这个房子是比较新一点。
谭良智:比较新一点。
记者:是哪年建的?
谭良智:是六年前。
记者:这个房子应该是你们家最好的房子了?
谭良智:是的,从现在我们自己家来说比较好的。
记者:比较明亮,然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我觉得你这个地方这是最有特色的,这个,如果我没有看到输液的用具,我是想象不到它是干什么用的,从哪捡的?
谭良智:我们从山上去找,看那些树,看着比较顺心的,我们就把它拿下来。
记者:正好分了几个杈是吧?
谭良智:又不往上,又不往低,正好我们挂上。
记者:插在这个地方当作一个输液架。
谭良智:减少占用平面的位置。
记者:床呢?床也是自己做的?
谭良智:床是自己做的。
记者:老乡身上哪不舒服?
村民:扁桃体发言,喉咙痛。
记者:输液输了多长时间了?
村民:两三天了。
记者:像这样一个简陋的木床就当做了病床,包括这个,从山上捡下来的树杈就当做了输液用的支架,可能无论怎么想象,你都无法把这个地方和我们印象中的医务室、诊所联系在一起。只有这个牌子,村级定点医疗机构说明了它的身份,而这两间病房也是谭良智家最好的房子了。
解说:这是河南省新郑市梨河镇高班庄村,地处平原,离新郑市不远,高班庄村卫生所以前开在高宝林家里,2006年由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和新郑市共同出资,在村里修建了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卫生所。
高宝林(乡村医生):这是全部我们村一千多口人都在这里边,每个村民组的村民(健康)档案都在这里边。
记者:能拿一个我们翻一翻?
高宝林:可以。
记者:从哪一年开始建的(健康)档案?
高宝林: 2004年建的。这就是一户,里边包括户主,另外他的配偶,另外他的儿子、媳妇,或者他的孙子、孙女都在这里边,这是一个户的。
记者:就可以起到一个跟踪检查。
高宝林:对,就是这个意思。
解说: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叫赤脚医生。
解说: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拍摄的一部反映赤脚医生生活的故事片,在当时经济落后,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赤脚医生最接近基层的老百姓,他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地为农民解除病痛。谭良智和高宝林当年都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
谭良智:1972年就正式行医了,这本多少时间。
记者:我帮你看看。
谭良智:你看。
记者:这个证是1979年发的,照片上你还很年轻那时候。你那个时候对赤脚医生是怎么理解的?
谭良智:就是既要做农活又要做医生。
高宝林:那时候记工分,当医生的记工分,那时候生产队都是记工分,咱们农民下地干活都是记工分,当医生也是记工分。
记者:首先是个农民,然后才是医生。
高宝林:对。你主要任务是看病,可是你不看病时候,你照样得参加生产队干活。
解说:赤脚医生都来自农民,他们大多数是从农村的优秀知识青年中选拔出来,经过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考试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高宝林所在的村庄虽然地处离县城不远的平原,但是一个赤脚医生当时要负责一个大队、九个自然村、3800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高宝林:那个时候出诊特别多,那个时候是早晚叫早晚到。
记者:只要有人喊必须就得去。
高宝林:随喊随到。我那最多的一晚上,那一天我记忆最深刻,那是冬天的时候,下着大雪,那雪下得到膝盖深,那一晚上我起来11次,那一宿就没有睡,去完这村去那村。
记者:那时候像这样频繁的出诊,找你们看都什么病啊?
高宝林:因为覆盖面积比较大,像农村这条件也比较(差),设施也有限,你这看病一般也是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多一些,像我说的这个冬天的时候,一般这个呼吸道毛病多,感冒比较多。
解说:谭良智所在的龙胜县勒黄村村有17个生产组,近2000人,除了靠近国道的个别生产组以外,大多数生产组都位于不通公路的深山里。六七十年代这里有白喉、钩端螺旋体和痢疾等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村民的身体健康。
记者:你们周围这个村寨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老百姓看病有多难?
谭良智:他们看病都要步行,严重的就要抬着走,没有办法,没有交通,没有车子,都是大山,都要走崎岖小路。
解说:没有赤脚医生以前,村民们生病只能步行50多里到县城里去看病。
记者:那个时候最远的人家如果要去县城看病,他要走多长时间?
谭良智:就要走四个钟头、五个钟头。
记者:这么长时间?
谭良智:要。
记者:那在那个年代,可能我想象中很多人就会因为路程遥远、道路不便就耽误了这个病。
谭良智:对,耽误了这个病情,有的就没有办法救了。老人家不去(医院),病重的就在家过世了。
记者:干脆就不去看病。
谭良智:难去,一个是没有经济,经济困难,再一个是路途远。
解说:赤脚医生的出现为经济困难、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提供了最及时的医疗救助。只要有患者求助,赤脚医生会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为他们解除痛苦。谭良智的家人至今还记得他当年为了给村民治病而冷落了家人。
谭金荣(谭良智的女儿):我们从小到大的话,感觉我爸就是对别人好,对我们家里面的人是不太关心的,有那种感觉。
记者:为什么觉得对别人好,对你们不好?
谭金荣:比如别人的小孩病了,他先管别人的小孩,就不管我们,我们同样的是有病,感冒,他就说来点草药吃就行了,然后他就走了,一走就是三五天,还没回来。以前我奶奶还在的时候,我奶奶就是有点怪我爸,就是像我们说的,所以我爸对我们是不关心的,对别人关心,所以在小的时候是这样子,有这种想法,以后也慢慢长大了,好像对他也慢慢地理解了。
解说:上个世纪50年代末,广东省东莞县的杨屋乡在我国最早进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1965年6月毛泽东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进一步发展。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都实行的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人数达到一百五十多万名。
记者:具备了什么样的资格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赤脚医生,在那个时候?
谭良智:你要起码懂一些医学知识,再有一条就要全心全意,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就是比如你去出诊回来,你做完了十个小时,或是八个小时,你回家别人都还来,你一天有时候二十多个小时你都得干,有时候天亮了,鸡叫了你才能睡一下。
记者:只有亲身来到这里,你才能够体会到为什么广西北部会被人们称作“十万大山”,脚下是山,眼前是山,翻过去还是山,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也就是这样的山、这样的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到现在的乡村医生,谭良智一走就是四十年。
解说:当年做赤脚医生时,谭良智曾拜师于民间的中草药医生,向他们学习采药、配药等知识,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谭良智为了让经济困难的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经常上山采药,利用廉价的中草药来为他们治病。
谭良智:虎杖。
记者:叫什么?
谭良智:虎杖。治肝炎的、退烧的。
记者:得洗一洗?
谭良智: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