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北京日报:人情不可无底线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4日 11: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日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近来,有两档子事不能不提。一个是泄露经济数据系列案宣判,涉案人中有两位是南开大学的博士,泄密对象包括他们的14名南开校友。另一个是“湘潭拟任90后女副局长”事件被处理,这位“湘潭神女”的当官父亲被免职,其提拔决定也被撤销。这两件事之所以惹人眼球,恰恰在于这背后的人情、私情已经冲破了法律法规的底线。

  中国历来重视“人情”,校友情、老乡情、家人亲情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国人的人际关系网,但是对情的珍视不能异化为对法的漠视。一个社会有人情关照十分正常,遇事找熟人帮忙也无可厚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在这一来一往中不断加深。可现实中却不难发现,很多“帮忙”帮得变了味,有的甚至为了“帮人”而置国家和他人利益于不顾。比如拿泄露国家秘密来表现自己够哥们、够义气。比如爱女心切,就无视规则把自己女儿“安排”成“副局长”。这样的情况,显然有违正常的人情。

  现在,打着“人情”旗号谋私利、搞交易的情况并不鲜见。有些地方,找工作要找关系,孩子上学要找关系,看病挂号要找关系,打官司还要找关系,可以说,“不找人就办不成事”已经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共识”。人情关照俨然成了人情交易,你帮我儿子,我就帮你女儿,最后得了好处的都是“自己人”,那些没关系的“外人”只能眼睁睁的吃“哑巴亏”。这样的“人情社会”要不得,当潜规则成了气候,“公事公办”让位于“亲疏有别”,反而大家的权益都难得到有效保障。

  任何社会都不会是铁板一块,有人情味的社会才会有生气。但人情不能成了无底洞,必须要有底线,否则全社会将要不断为这类泄露机密、买官卖官的行为买单。对这类行为,光靠事后追惩显然成本太大,关键还是要让这些手握权力的人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法律规章的敬畏,搞清楚红线在哪里,分清楚哪些忙是坚决不能帮的。只有这样,“人情社会”才可能朝良性的轨道运转。

责任编辑:孙人民

热词:

  • 人情
  • 人情社会
  • 副局长
  • 自己人
  • 共识
  • 安排
  • 外人
  • 神女
  • 看病
  • 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