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科学岛揪出PM2.5“原形”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5日 14: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合肥晚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PM为10的时候,空气质量的变化

  当人们还在为监测PM2.5头痛时,一台可以监测空气中更小颗粒物的仪器,已在合肥研制成功,最小可监测直径为5纳米的细微颗粒,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成为国内研发的首台监测空气颗粒直径最小的仪器。

  昨天,记者走进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安光所)实验室,揭秘PM2.5的监测过程。科研人员说,现在该所监测PM2.5的仪器已经实现量产,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找出PM2.5的形成原因,为治理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一个“象鼻子”能测PM2.5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PM2.5成为社会关注热词,那么PM2.5是如何监测出来的?

  带着这些疑问,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安光所环境与光学中心实验室,看到了监测PM2.5的仪器——振荡天平在线监测仪。

  从外形上看,这台仪器有一台抽取空气的气泵,一个龙头似的切割器、两个纸箱大小的分析仪、一根1米左右的采样管。

  “我们就是用这个外形像‘象鼻子’的气管抽取空气,这个‘象鼻子’能自动过滤掉空气中直径大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该中心副研究员桂华侨博士说,当空气通过切割器进入锥形振荡管,经过加热除湿,PM2.5沉积在振荡管一端的滤膜上,根据振荡管振荡频率的变化,系统自动计算出PM2.5的质量浓度,并显示数据。

  “这些颗粒物仪器在许多重大活动上都大显身手,为空气质量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桂华侨说,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活动上,成为监测环境质量的“天眼”。

  找到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监测PM2.5只是第一步,要想治理空气污染,必须要分析PM2.5的成分和找到它形成的原因。”桂华侨说,在得到PM2.5的监测数据后,才是“重头戏”的开始,将通过众多仪器的分析,找到PM2.5形成的“罪魁祸首”。

  桂华侨指着一台名为“大气颗粒物碳黑气溶胶监测仪”说,这台仪器可以分析出空气中是否存在碳黑气溶胶,说通俗一点,是否焚烧过秸秆,用这台仪器就能监测出。

  “我们曾用这些仪器监测合肥市郊区秸秆焚烧的情况,给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桂华侨说,除了这台仪器,还有数台能分析PM2.5成分的仪器,通过对PM2.5成分的分析,可以更有助于知晓,这样的污染是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建筑扬尘还是工业排放等渠道。

  精密仪器“揪出”PM2.5“原形”

  虽然现在PM2.5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但早在10年前,合肥科研人员就着手研制监测PM2.5的仪器。除了监测PM2.5的仪器,还研制成能监测空气中更小颗粒物的仪器。

  在记者眼前是一台名为“大气细粒子谱分析仪”的仪器,桂华侨说,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但这台仪器可以监测到最小直径为5纳米的颗粒,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如此精确的监测仪器在国内尚属首台。

  “PM2.5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也是慢慢‘长大’,最初的时候可能就是污染气体分子,通过气粒转化过程形成。”谈起为何要监测如此微小的颗粒,桂华侨说,分析出PM2.5形成最初状态的成分。找到PM2.5的“原形”,就可以找到PM2.5的形成原因,最终为治理PM2.5找到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冯北方

热词:

  • 原形
  • 振荡管
  • 大气颗粒物
  • 广州亚运会
  • 天眼
  • 罪魁祸首
  • 空气质量监测
  • 固体颗粒
  • 气溶胶
  • 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