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建院仅有五年,这个年轻的学院,仅空间科学学科就有4个研究机构,4个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的教学29个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5岁,90%都是博士学位。就是这样一群青年学者,先后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机构及著名大学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参与国际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立项建设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目前,空间科学团队主持国家及省级在研项目45项,先后发现了30余颗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临时编号的小行星,其中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的小行星7颗,使山东大学跃居国内与国家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齐名的第三家拥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
高起点引进人才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由于耗资巨大,一般都分布在国内外的名牌大学,走国际化的道路,跨国联合探测,研究数据共享。尽管该校空间物理学科还是一支新兵,但从一开始就将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将学科建设核心投放在瞄准和引进高质量、高素质的青年才俊,打造一支研究实力强大的学术队伍。
37岁的副院长陈耀教授获首届“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日地系统科学青年科学家Basu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主持承担国家级在研项目5项。36岁的史全岐教授曾6次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专题报告个人的研究成果,主持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在研项目5项。31岁的凌宗成副教授来校工作3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在研项目5项。
多渠道培养人才
人才引进以后,学校采取各种方法,利用多种渠道,重视每一名教师和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参加海外研修,平均每年派出2-3人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泽西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研修访学,时间都在半年以上。
2008年起学校全面推行三学期制,学院充分利用小学期和暑假时段,吸引世界顶级空间物理学科大师的频繁光顾。欧阳自远、涂传诒、刘振兴、濮祖荫等几位院士,美国火星探测项目科学家团队成员王阿莲教授等都先后应邀前来授课、讲学和主持项目研讨活动。学院还先后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各专业方向的高级研修班和培训班,主办或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采取学院教师与国外专家相结合、授课与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英语教学和研讨。
厚积薄发捷报频传
学院里的这群年轻人先后与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国Aberystwyth大学、法国马赛天体物理实验室等国际空间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空间探测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参与了“夸父”日地空间探测、中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嫦娥计划”等国际高端空间合作计划,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共建的PDS实验室,并于2009年受邀加入国际行星数据联盟(IPDA)。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长春光机所和北京大学、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