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讯(记者 岳霞 通讯员 周科际)他创立了“丹霞地貌”术语,现在中国发现了780多处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对他进行纪念的最好“名片”;他创立了“地洼学说”,其理论发现被列为20世纪世界科学史上的大事之一,为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地质找矿勘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他的逝世被称为“巨星陨落”――昨日上午,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中南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齐聚中南大学缅怀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
80高龄还为崀山书写总体规划意见
陈国达院士生前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创始人,他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地震、地貌、新构造、古植物、成矿规律、矿床、岩石、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56年,陈国达提出关于大陆地壳构造和陆内造山带的地壳演化运动新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美国学者霍尔与德那提出的“槽台学说”。1991年,陈国达院士又创立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这些成就奠定了陈国达“地洼学说之父”的地位。
昨日中科院院士叶大年在大会发言时表示,陈国达先生首创的丹霞地貌术语,从今天看来,经济和人文价值无法衡量,“给中国带来了亿万财富”。
1992年80岁高龄的陈国达先生拄着拐杖考察了崀山风景区,眼前的一切就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丹霞地貌。他挥笔写下崀山景区总体规划意见。2011年,湖南崀山和广东丹霞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设立陈国达教育基金奖励优秀人才
昨日,为更好地纪念陈国达先生,中南大学发起设立了“陈国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首笔捐款是来自湖南中大建设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400万元。
该公司董事长尹小波是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同时还是中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尹小波表示,陈国达先生的创新精神、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让人敬仰。“家里除了书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坐了几十年的藤椅也是补了又补。但在1984年,他将全部奖金和稿酬捐出,设立地洼学说奖励基金,以鼓励新秀繁荣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尹小波表示,现在中南大学的刘路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设立基金,也是为了鼓励地质界多出“刘路”,也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对陈国达先生最好的纪念”。
相关链接
陈国达其人
陈国达(1912-2004),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生于广东新会。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学组主席等。陈国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
2001年,中南大学在校园内建起了一座陈国达塑像,塑像落成前,湖南省科协领导拿着“创地洼学说,树做人榜样”的题词征求他的意见。“评价太高了,不要这样写!”陈国达连连摆手。又有人提出,就题“地洼学说之父”,他依然摇头说评价太高了,“一定要写,就写‘大地之子’吧!”2004年4月8日,陈国达在长沙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