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3日 07: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在贵州赤水拍摄的丹霞地貌风光景观。(2009年10月4日摄) 8月1日,“中国丹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自然遗产,包含的6个申报点分别是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新华社发(张绍明 摄)
【阅读提示】
随着中国丹霞项目入列《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地增加至40处。而此次申遗,采取了6地捆绑方式,引人注目。目前尚在巴西利亚的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披露了背后的故事。
“巴西时间8月1日18时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丹霞山崀山泰宁赤水龙虎山江郎山全部入选!”8月2日早晨5时50分,记者接到了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从巴西发来的短信。
虽然无从判断他此时的表情,但从一连两个感叹号,从六个申遗地之间没有顿号一气呵成,可以看出,这位54岁的专家是如何地激动和兴奋。“奋斗17年的事业,今朝终于功成。”
四代师承
推动“地方名山”升级
丹霞地貌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地貌类型,不仅孕育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而且具有极高的景观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和发展科学考察旅行、科教旅游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而地处广东省北部的丹霞山,恰恰是杰出代表。
作为丹霞地貌研究的“摇篮”和大本营,中山大学对丹霞地貌的研究一直领先于国内同行,已有四代学者为之而付出了辛勤的耕耘:1928年,中山大学的冯景兰教授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沙砾岩命名为“丹霞层”。随后,同校的陈国达教授于1938年提出“丹霞地形”概念。此后,“丹霞地貌”的概念被中国地理学者沿用至今。经吴尚时、曾昭璇、黄进等人师传,到彭华已是第四代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