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奚旭初
昨天上午,记者从政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记者会上获悉,我国今年将在300家县医院启动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等医疗付费改革,成功的试点经验将推广至公立医院。目前的付费方式使一些医院多开药、多检查等“过度医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3月11日京华时报)
患者吃够了“小病大治”的苦头,医院为了多赚钱,大处方、检查单开得满天飞。“大治”之下,患者不仅陡增无谓经济负担,并且要吃不必要吃的药,做不必做吃的检查,反而伤害了身体。现在启动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等医疗付费改革,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就是打包付费,对医院而言,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多不退少不补,结余归己。现在有了打包付费,对医院“小病大治”确有釜底抽薪之效。但是作为患者,却又有另一种疑虑:会不会因为打包付费,自己又吃“大病小治”的二遍苦?
要是医院为了“节约归己”,该用的药也不用,用疗效差的便宜药代替疗效好但价格贵的药,该做的检查也不做,影响了诊断,又或者因诊治不力而衍生出新的疾病,岂不是让患者雪上加霜?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使前者偷工减料,后者也只能吃哑巴亏。这样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惟利是图做了圆心,从过度治疗到“缩水医疗”,看似南辕北辙,其实都是半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是积年顽习。顽习之根不除,明修栈道之下必然是暗渡陈仓。事实上,不仅是患者对打包付费心存疑虑,人社部门也表示,实施按病种付费之后,要防止出现以降低医疗质量换取费用控制的现象。切莫轻视“防止”——“政策”被“对策”掏空,往往是少了“防止”,这样的教训,已是太多太多。
防止“质量换费用”不能纸上谈兵。在逐利已成一些医院思维定势的今天,要是没有刚性举措保证医院的公益心回归,没有制度未雨绸缪,医生仍像开口闭口谈钱的商人,医院仍像逐利牟财的市场,那么纵然打包付费本心想播龙种,结果也恐怕会收了跳蚤。医疗付费需要改革,公众也热切期待改革蹚出新路,但有关部门更应在付费改革启动之前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和权益,约束医院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最大限度地封堵可能寻租的空间,加强监管考核,防止出现以降低医疗质量换取费用控制的现象。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监管考核不应只由卫生行政部门来做,而更应让社保部门等“第三方”参予。事实早已反复说明,“老子监管儿子”是监不住管不好的。(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