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从“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到“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今年初以来,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而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在这股涌动的文化热潮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隐忧,文化发展繁荣切忌“虚火过旺”。
隐忧一:过分关注文化产业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说,现在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在补贴文化企业方面“出手阔绰”,但在回报相对较少的公益文化投入方面则有些“斤斤计较”。
“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一般性的物质产业,不能只追求印数、票房、收视率、点击率以及上市。”程惠芳说,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让文化唱主角,而不是利益当头,钱字第一,让文化成了产业的点缀品,坐视文化日益消费化、空心化乃至低俗化。
隐忧二:追求文化“GDP”指标
翻阅今年各地的发展规划,文化建设“一哄而上”的风险初现。有的地方提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求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1年翻一番;有的地方动辄宣布要打造“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培育20家重点文化企业;各地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名目繁多,定位雷同,令人不得不担心出现新一轮的“产业过剩”。
湖南省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天心区知识产权局局长刘芳妍就为“遍地开花”的文化项目深为忧虑。她举例说,近年来,各地一窝蜂地上马动漫园区、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我国目前已有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七成亏损,盈利的不过10%,造成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隐忧三:忽视文化人才培养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人才丰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但是现在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更重视“显绩”,每年对建成几座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电影院有着明确要求,但对文化人才的投入则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划。造成各地出现越来越多可列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施,却很难诞生被公认为大师名家的文化人才。
“城乡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表现在文化领域。现在文化惠民工程的确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缺少‘文化人’的辅导,老百姓不知如何享受这一公益性文化。”山西省人大代表、陵川县文化局职员付慧芳认为,文化惠民工程不仅要把先进的文化硬件送下去,还要把“文化人”一同送下去。
为抑制“虚火过旺”,各地代表委员们纷纷开出“药方”,建议更加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加重视法制环境等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山西省人大代表、广灵县委宣传部部长白洁建议,要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在产业布局上要构建完整产业链发展模式。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齐峰认为不能只是挂上企业的牌子,而应当“壳”和“核”一起转,使其真正成为股份制的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