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简称“三万”)活动中,湖北省水利厅2011年12月21日针对该活动专门下发的《关于调整〈塘堰整治石碑〉(示样)背面碑文内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塘堰整治立碑的规格、内容都作出统一要求,引发争议。石碑背面所要求撰写的“省委省政府恤民情”、“惠民生”、“众志成城”、“民资进”、“规模空前,高潮迭起”等词语的碑文更是引发媒体热议。(2月23日《人民日报》)
为了激励人们整治塘堰,在政府的主导下,单位、企业、个人纷纷出钱出力为整治塘堰这件好事立个碑。但老百姓在自发立碑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互攀比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使用名贵石料,精雕细琢,为一个石碑花费很多钱。
本来“立碑扬善”,给予做善事的人更多精神上的肯定和激励,让那些为整治塘堰贡献力量,让做了善事的人能够在碑上留个名,增强荣誉感,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此善意之事,却变成地方攀比,搞政绩工程的工具,与立碑的初衷大相庭径。
诚如水利厅处副处长所言,一个石碑顶多花费二三百元,相比挖塘堰每个三四万的治理费用,立石碑的费用并不大。但如果盲目攀比、铺张浪费,把立碑扬善当成是有利可图和完成政绩工程的工具,那么立碑的意义也不大。尽管二三百元的立碑费用不多,但如果立碑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达不到扬善和激励人们无私奉献精神、增强人们荣誉感的目的。而只为了某些人满足虚名和追求政绩工程的欲望,那么这两三百块也是浪费。况且,立一个碑只要两三百块,但立多个碑,数目也是不会少的。
真正的惠民工程,不需要大张旗鼓宣传,做好了群众自然能看到。真正追求善良、无私奉献的人,不需要立碑“扬名”。 政府恤民情”、“惠民生”,并不是非要上升到“树碑立传”的高度。相反,政府部门这种夸张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政府过于迫切和浓烈的政绩“饥渴”。不但不能“扬善”、“惠民”,还会因此滋生浮躁、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损害政府形象。
【本文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七一社区” ,点击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