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杭州2月21日讯
记者 刘慧
今天,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收到来自北京两家驻外使馆及日本、新加坡的订单,欲速购10幅用木板水印技艺制作的《富春山居图》。杭州十竹斋技艺传承人魏立中高兴地说:濒临失传的木板水印技艺,终于又活了起来了。
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开幕,木板水印作为中国非遗第一次正式亮相就引起轰动,杭州十竹斋沿用300多年的木版水印绝技,将名家大师的作品翻印得维妙维肖,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李可染的《水牛》等吸引了众多中外宾客的眼球,而木版水印《富春山居图》更令观众叹为观止。十竹斋带去的数十幅作品被抢购一空……
木版水印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技艺?魏立中没有直接作出解释,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木版水印“瞒”过顶级大师的故事:当年有人曾将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作品《雁荡山花》真迹,与采用木版水印制作的翻印作品并排挂在墙上,潘天寿辨认良久,不料竟把翻印的作品当成了自己的真迹。
这次“误辨”,让木版水印声名远播。
“木版水印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彩色套印技术,它是在明代发明的饾版、拱花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在制作现场,魏立中拿着套色木板说,简单来说,木版水印可分三道工序:勾描、雕版和水印,就是把一幅画分多块板雕刻,每块板上刷不同的颜色,然后将他们准确地印在同一张纸上。经过层层套印,这些东一块西一块的颜色就组合成一幅画。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师傅来做,可说是集合多人的心血,哪一步做不好,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虽然木版水印作品巧夺天工,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技艺传承问题,这一传统技艺一度失传。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郑振铎等人的关注和资助下,花了7年时间复制《十竹斋笺谱》后,才复活了十竹斋木板水印技艺。
20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漾兮派学生赴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学习,学成回杭后成立了国内专业院校中最早的水印木刻工作室,后成立水印工厂,20世纪70年代末,水印厂更名为西湖艺苑,之后艺苑渐渐名存实亡。木版水印技艺在杭州面临失传。
如今执掌杭州十竹斋艺术馆的魏立中说起那段记忆,还是感慨万千。上个世纪末,一次偶然的机会,魏立中接触到了木版水印,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辞去有着高额收入的设计师工作,重拾中国传统印刷瑰宝,复兴木版水印技艺,并在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设立了“魏氏木版水印奖学金”,以期唤起更多学子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关注,让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也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著名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称赞道: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十竹斋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冯骥才还和魏立中约定,今年4月来杭州考察木板水印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