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月30日报道:春节长假期间,不少市民感觉胃不舒服,有些人“现开销”病倒了,有些人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有消化科医生指出,传统的春节饮食习惯往往是“吃得多、动得少”,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肠胃的压力甚大。
春节“吃”出毛病
春节值班期间,东方医院消化科主任刘菲接触到了不少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这些病人几乎不一例外都是“吃”出来的。
“酒喝得多、吃得又油腻,吃完了就开始打麻将、看电视,不运动,大年夜我们就遇上了急性胃肠炎和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刘菲说,“年初二、初三的时候,有的病人到了医院不断呕吐,就是吃汤团吃坏的。”据介绍,年糕、汤团、春卷类食品是春节期间市民比较喜欢的主食,但如果过量食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刘菲表示,由于春节不需要上班,很多人的生活变得不规律起来,除了团圆饭,走亲访友时吃了大量坚果类油性的零食,“一些病人有疾病基础,春节几天的饮食更加容易诱发肠胃问题。”刘菲还告诉东方网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上海的气温比较低,这也是造成市民突发急性胃肠炎的原因之一。
剩菜节后不宜再吃
随着工作日的到来,不少人开始回归到规律的生活,工作、运动量也慢慢加大。这是身体逐步恢复的“好信号”。但清淡的饮食仍然非常重要。
采访中,刘菲特别提醒市民,不少人担心春节里菜少、菜贵,在节前就置办了食物放在冰箱里,这些冷藏久了的菜对肠胃没有好处。节后,不少市民家里仍有春节期间吃剩的菜肴,“很多市民把吃不掉的菜藏在冰箱里,但冰箱不是保险箱,特别是像冷盆之类,应该及时处理,节后不宜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