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世界周刊]特别报道·2012转型之年?(20120129)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9日 23: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d23b1f475d543da99c1a7a4dcf7dba4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康辉:中国春节,世界关注。

    过去一周,欢天喜地过大年的中国,也是国际媒体报道的热点。

    比如在大年初一,英国《每日邮报》上就出现了“Peking Pound”“京镑”一词,说的正是春节期间前往英国血拼购物的中国游客,带来令商家期待的强劲消费。

    而在本周开幕的达沃斯经济论坛,媒体也纷纷注意到,由于恰逢新春假期,出席论坛的中国重量级嘉宾人数不多,但围绕中国的话题却并不少。

    因为,谈到全球经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对于2012年的全球经济,达沃斯论坛给出的年度关键词是“转型”。

    2012年1月25号到29号,一年一度的达沃斯冬季年会照常举行。

    尽管经济依然不景气,一位来自华尔街的高管颇为得意地对《华尔街日报》说:“达沃斯还是达沃斯”。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600余名政治家、商人、好莱坞明星聚集在这个被称为“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瑞士小镇内,优雅地谈论着从文学艺术到拯救地球的各种话题。

    然而,今年的达沃斯也有不那么“达沃斯”的地方。

    这里遇到了66年来最大的降雪。

    各式各样的帽子成为引领达沃斯时装界最流行的时尚。

    更特别的是,今年的达沃斯,举起了“资本主义改革和转型”的手术刀。

    欧债危机,削弱了欧洲的实力与信心。

    而且,在一些经济界人士看来,转型已是刻不容缓。

    “如果西方世界不能在3到4年的时间走出债务危机,不能改进我们的经济模式,我们的制度也会终结。”--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 大卫·鲁宾斯坦

    康辉:本月10号,一本描述白宫内幕的新书《奥巴马一家》在美国面世。

    书中提到,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一直把奥巴马称为“转型总统”。

    意思是希望奥巴马能真正推动美国的变革,哪怕下一任咱不当总统了。

    而本周,在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里,的确再次释放出美国要“转型”的信号。

    2012年,美国人热议的转型,又会转向何方呢?

    本周四,1月26号,奥巴马在科罗拉多州的巴克利空军基地宣布,国防部将购买相当一千兆瓦电力的可再生能源。

    翻开这本《美国的石油战争》一书,作者、前中情局特工佩尔蒂埃历数从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到绞死萨达姆,无不与石油有关。而眼下最为紧张的伊朗核危机,同样和能源有关。

    能源之争点燃的战火也曾在欧洲肆虐。

    历史上,为争夺欧洲最大的煤矿和铁矿所在地阿尔萨斯和洛林,德法两国间曾爆发包括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多场战争。

    二战后,两国宣布对两地的煤铁资源进行共管。“煤钢共同体”也成为欧洲一体化的起源。

    “联合生产意味着法德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可能。”--欧盟之父 法国前外长舒曼Robert Schuman

    而如今,奥巴马在大选年力推以发展新能源为标志的产业转型,立足点则在于提升就业。

    媒体注意到,已故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遗孀劳伦·乔布斯当时也出现在会场上。

    就在两天前,《纽约时报》披露,2011年2月,在硅谷的一次聚餐会上,奥巴马曾打断正在讲话的乔布斯。

    奥巴马:为什么不能让苹果Iphone、IPad在美国制造?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工作机会带回家?

    乔布斯:因为这些工作不会回来

    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是苹果坚持的做法,而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苹果公司高管曾向《纽约时报》披露这样的内幕:就在iPhone上市的前几周,创新狂人乔布斯又临时修改了设计方案。

    他把产品按期上市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家中国工厂上。结果这家工厂在半夜叫醒了8000名工人,给每位工人发放一袋饼干和一杯茶,所有人在半小时内到位,每班次工作12小时,在96个小时内,生产出超过40000部iPhone。

    “他们的速度和灵活性令人惊叹,美国没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够与之媲美。”--苹果公司前高管 ??

    而乔布斯本人的话更令人回味:我并不担心美国的长期前景,这是一个相当伟大的国家。我担心的是,我们没有充分考虑解决方案。

    如今,奥巴马似乎在声称,他找到了解决方案:振兴美国制造业,推动经济转型。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预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今后五年间,美国将新增200万至300万个工作岗位。

    而除了有工作,有创新之外,要想重振“美国制造”,同样需要的还是“有干劲”。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

    康辉:奥巴马说美国要重新发展制造业,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经济转型。

    而在微观层面,对于众多企业来说,“转型”同样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就在一周前,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企业巨人倒下了,也给2012年全球激烈竞争中的“转型”增添了紧迫感。

    这张1946年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星条旗插在硫磺岛上》,一直被视为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浴血奋战的代表性瞬间。

    当时,摄影师罗森塔尔使用的是柯达公司生产的(Speed Graphic)120新闻相机

    67年前,美国在二战中战胜了日本。但67年后,拍下这张照片的“黄色巨人”却倒在与日本人的“数码战争”中。

    2012年1月19号,一度曾经拥有世界胶卷市场2/3份额的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已向法院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目前柯达资产总额为51亿美元,债务为68亿美元,已经资不抵债。

    再过一个月,2012年2月26号,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按照惯例在好莱坞的柯达剧院举行。

    在奥斯卡的历史上,有80部获奖影片由柯达胶片拍摄。

    然而根据美国《银幕文摘》杂志的(IHS Screen Digest)最新报告显示,到2014年年底,美国主流院线将停止放映胶片影片,银幕上的美国梦将不再由柯达承载。

    1888年,胶卷发明人美国人伊斯曼创立了后来的柯达公司,他把摄影从小部分人的特权转变成每个人都能享受的“开心一刻”。

    1975年,柯达工程师塞尚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

    由于传统胶片利润丰厚,柯达对于走向全面战略转型,进军数码领域,一直犹豫不决。

    然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进入21世纪,在专业摄影领域,柯达终于不敌佳能、尼康等数码相机的冲击,而在“傻瓜”摄影领域,柯达又败给了手机摄像头。

    2003年,柯达管理层曾打算削减72%的红利,向新兴数码技术投资30亿美元,但遭到股东强烈反对。

    在发展战略上固执地留住“光”,而忽略了“数”,柯达最终使属于自己的这一刻溜走了。

    “柯达善于发明,却不善于将这些发明转换成商业利润” --《大西洋月刊》

    相比之下,另一家老牌企业的转型则显得及时而成功,IBM,个人电脑的发明者。2005年,IBM果断地把自己的立业之本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转型为服务型企业,使公司脱离了“日薄西山的低利润业务”。

    2011年是 IBM 诞生一百周年,它的专利数连续18年蝉联全球第一。

    而自称从不染指科技股的巴菲特也在这一年斥资107亿美元,买下IBM总股本的5.5%,成为IBM第一大股东,看重的正是它不断创新和不断变革的活力。

    康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里的话。

    无论是经济模式的转型、产业政策的转型,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变”字。

    然而不考虑客观情况、在经济发展中盲目求变,往往欲速而不达,如何能使转型之“变”恰到好处,这成为2012全球经济转型之年的又一悬念。

    2012年1月5号,一部描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传记片《铁娘子》在全球公映

    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精湛演出为她赢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但英国首相卡梅伦却认为,影片中出现了现年86岁、身患老年性痴呆症的撒切尔夫人形象,显得“不合时宜”。

    英国《卫报》注意到,这部电影之所以在观众甚至电影圈内人中引起争议,和欧洲正陷入的经济危机有关。

    玛格丽特·撒切尔,席卷全球30年的私有化改革的倡导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永远站在凯恩斯对立面的人,“新自由主义”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华盛顿共识”的精神教父。

    1976年,他因成功推动智利经济转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颁奖仪式上,因过于激进的“休克疗法”饱受煎熬的智利抗议者又令他尴尬。

    作为弗里德曼的信徒,撒切尔夫人在执政期间挫败了工会长达一年的罢工,卖掉了国有钢铁、水电、煤气、通讯、航空、石油等部门,一改经济滞涨的颓势,英国进入空前的繁荣期。

    在撒切尔夫人和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动下,拉美、东欧、前苏联相继推行了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转型。

    “人们不再担心染上英国病,他们排队来领取英国的药方。”--撒切尔夫人

    然而,在美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新书《私有化:成功与失败》中对撒切尔主义的后遗症提出了质疑。

    1986年,英国金融服务业完全放开限制,史称英国的“金融大爆炸”(The big bang)。然而,过度激进的自由化过后,缺乏监管的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始发地。

    撒切尔时代的私有化热情已经消失殆尽,人们更倾向于谈论它的累累败绩。--加州大学教授 热拉尔·罗兰

    与过去缺乏监管的自由化转型相比,主张渐进“市场化转型”的新兴经济体取得的成就引人注目。

    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注意到,在俄罗斯、巴西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一种新的混合模式的企业正在崛起,他们依靠政府支持但却像私有跨国企业一样运作,被冠以“国家资本主义”的称号,也成为本届达沃斯论坛上热议的话题。

    康辉:1998年,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过一本畅销书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描述了转型期中人们焦虑的心态,也揭示了这样的主旨:“变是唯一的不变”

    进入2012转型之年,相信“转型的困惑”会伴随着很多人。

    而要成功应对转型,最关键的不是护住自己的奶酪,而是另辟蹊径,发现新的“奶酪”。

责任编辑:刘一

热词:

  • 央视网
  • 视频
  • 点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