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民生工程成空谈让监管再次裸奔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6日 04: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浙江日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新闻源:

  为真实记录广东多地“十大民生工程(或民生实事)”实施情况,某报对广东各地民生工程的完成进度进行了报道:电白黄岭镇“十大实事”七件没完成;兴宁、紫金虚化表述让人难以监督;四会“基本完成”变成“没有完成”;平远目标提前自我施压;连山两项实事未见动工。在媒体报道之后,多地突击改进。

  “我代表××人民政府承诺,今年要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对于这一来自官员口中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铿锵言辞,公众显然不陌生。每年初,如此庄严的宣示,都会在许多地方人大会议的会场内回荡。然而,每至岁末收卷铃响之时,很多地方的所谓“十大民生工程”,却沦为一场政绩走秀的闹剧。

  民生工程沦为“民怨工程”,无疑是对公权信用的严重透支和肆意挥霍。显然,为民办实事不是靠一纸工作报告宣示出来的,更不是靠在报告会上高谈阔论出来的,而是靠公仆脚踏实地、勤勉务实干出来的。对于那种虎头蛇尾的民生工程,广大民众显然难以感知到政策暖意,更体会不到执政诚意。

  不难发现,民生工程之所以沦为“民怨工程”,原因在于监管失语和问责乏力:一方面,民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长期被束之高阁,在这种监督格局下,一些地方官员出于捞取政绩的强烈冲动,罔顾实际情况和财政能力,盲目攀比,胡乱承诺,结果使得民生工程要么无法兑现,沦为“空头支票”;要么进度缓慢,一年计划变成长期目标;要么虎头蛇尾,成为“烂摊子”或豆腐渣工程。这种情形下的民生投入,看似越来越大,实则劳民伤财,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反而成为某些官员以资炫耀的“政绩”。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问责机制,民生工程往往被相关部门视为“分外之事”――做好固然脸上有光,但搞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民生工程在短时间难以彰显政绩。正因如此,也就不难理解:面对民生工程的烂尾残局,一些地方官员除了稍觉尴尬之外,却并没有一丝愧色,甚至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

  在媒体报道后,目前广东一些地方的民生工程正在突击改进。但是如此迫于舆论压力的突击改进,让民生工程已然陷入媒体依赖症,这显然是舍本逐末。显而易见,要让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关键在于建立与之配套的监督和问责制度,不仅需要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问责机制坚实有力,更要将民生工程的落实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责任编辑:李中国

热词:

  • 政绩
  • 民怨工程
  • 参与权
  • 走秀
  • 烂尾
  • 监督权
  • 政府工作报告
  • 收卷
  • 问责制度
  • 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