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腐败正成为经济与政治改革的绊脚石
国企腐败正在动摇执政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阻碍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毋庸置疑,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来证明执政党的合法性,进而判断是否应当推进民主政治,成为改革优先权选择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障碍的言说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因为国企,尤其国有垄断企业改革不到位,致使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成为遥遥无期的未来之愿。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又成为必然。[>>详细]
受益人错位,国企将会失信于民
国企腐败引发的国企利益受益人错位,导致国企失信于民,进而引发国企无法弥补的伦理危机。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的本质是为国民提供民营企业无法提供,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为全体国民服务。当中央企业恶炒地皮、争抢“地王”,不断仗其垄断地位与民争利,攫取超额利润的同时,导致国民从经济增长中受益的社会福利严重不足,增大了贫富差距,进而引发民怨升级,一定程度上在公众的心中埋下了憎恨的种子,而这种不满有可能转移到国有企业的“婆婆”政府身上,引发对政府的不信任,一旦政府公信力降低,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详细]
国企改革的正当性和妥当性会遭受质疑
国企负责人的收入与国企普通职工的收入差竟有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在加速增大。而国企负责人令人瞠目的高收入是以国企职工的下岗、收入减少和社会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以一种远期的预期净收益来试图说服以劳动集团为主的利益受损阶层提高对待改革的热情,效果不会理想,出现“改革的冷漠症”。按照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家卡尔多标准,因改革获利的一方应当补偿因改革受损一方,当受损一方所获得的补偿高于他们所提出的要求,这种改革是社会合意的改革,否则是不正义的,如果用卡尔多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国企改革,我们是有理由置疑国企改革的正义性和妥当性。[>>详细]
国企腐败渗入官场隐忧
国企腐败案件的背后,始终游荡着政府某些腐败者的影子。前段时间因“航线时刻审批”导致反腐风暴席卷民航业,不但波及多名航空公司高管,而且民航总局、发改委等部门高官要员也因牵连其中而落马。
在国企利益集团的游说下,政府的一些公共政策受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影响,某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有可能与某些利益集团合谋,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实现其合谋目的,从而背离了社会正义。更值得我们担心的,随着有限政府的改革措施逐步深化,进一步导致政府权力逐步缩小,迫使政府核心权力更加频繁的行使,政府管理者危机感增强,具有加速其腐败的行为动机,有可能形成一个由国企资本集团、政府权力集团与丧失了知识分子良知的知识集团相勾结,而形成的“分利联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