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成吉思汗陵
内蒙古经济发展指标及在全国位次
上起依次为草原盛会那达慕、伊利牛奶生产线、伊泰集团煤制油工程。本报记者 贺勇摄
伊金霍洛旗风光
内蒙古有点特别。
曾经,连续多年GDP增幅保持全国第一,如今,不再追求这个“全国第一”,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曾经,提出“强区富民”主基调,因为深感“发展不足”,如今,换成了“富民强区”,富民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曾经,引以为豪的是“羊煤土气”,如今,强力推进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均衡发展,更加“扬眉吐气”。
从2002年到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从1725亿元增长到142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13亿元增加到13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1元增加到204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86元增加到6642元。底子薄、起点低的内蒙古正在创造着经济腾飞的奇迹,勤劳朴实的内蒙古人民过上了更加殷实富足的生活。
“走进前列”正在实现
早在198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曾经预言,内蒙古“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伟人的判断,成为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这10年,内蒙古持续发力,奋力赶超:从2002年到2011年,全区GDP总量先后超越9个省区市,由全国第二十四位上升至全国第十五位,是我国5个自治区中首家、西部12个省区市中第二个进人“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人均GDP由2002年的7233元增加到2011年的57515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十六位前移至第六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后超越7个省区市,由全国第二十五位升到全国第十八位。用短短10年时间,内蒙古实现了经济实力由全国后列到中列的跃升。
随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内蒙古加快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发展方式逐步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快速增长,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全区确立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农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工业发展异军突起,主导地位显著增强。2002—201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从571亿元增加到7159亿元,居全国第十三位,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9.3∶38.9∶41.8调整为2011年的9.2∶56.8∶34,一产比重下降10.1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7.9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通过加快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努力打造沿黄沿线产业带,积极推进东部盟市融入东北经济区、北京重点帮扶乌兰察布市和赤峰市、鄂尔多斯对口支援兴安盟等一系列措施,内蒙古形成了区域、城乡发展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新格局。2011年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7个盟市生产总值达到9295.33亿元,占全区的65.25%。东部5盟市生产总值达到4950.78亿,占全区34.75%。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2011年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霍林郭勒市进入前十强,进入百强的则达到17席。
像抓强区一样抓富民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体检,真是打心眼里高兴,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刚刚参加完体检的包头市青山区李爱花老人激动地说。为了方便群众享受健康服务,青山区启动了“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惠民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3年内分批为全区9000多名“空巢老人”实施免费体检。
近年来,青山区大力实施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六有工程”。2010年至2012年,青山区累计投入各项惠民资金24.3亿元。民生建设逐步从“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病有所医”向“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劳有多得、住有宜居、居有安宁、病有良医”的转变,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区人民群众。
“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像抓强区一样抓富民。让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指出。
从“强区富民”到“富民强区”,这一表述上的调整,折射了发展观的深化和升华,广大群众也切身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实惠。
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为群众办“十二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168亿元。全区各级财政民生投入达到1956亿元,较上年增加300亿元,主要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都在20%以上,使内蒙古民生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
呼伦贝尔根河市居民李发说,政府给低收入困难人群发放冬季燃料补贴,使得往年买不起煤的他,早早备足了燃料。去年冬天虽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但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像李发一样,该市有9万多的居民享受到政府燃料补贴,全市下发补贴金额达940多万元。
鄂尔多斯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916亿元,年均增长37.9%,其中,用于“三农三牧”、教育、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支出达511亿元,年均增长50.4%,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13个百分点,占同期一般预算支出的55.8%。
像抓发展一样抓生态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全区有13亿亩天然草原、3.55亿亩森林和6000多万亩湿地,构成了祖国北方的绿色生态防线,对我国北方大气候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内蒙古的生态非常脆弱。
“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工作做不好,影响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还将直接威胁到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说。
像抓发展一样抓生态,是内蒙古总结长期以来生态保护建设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锡林郭勒盟委书记于永泉说:“我们的思路是‘开发一小片,保护一大片'。用1%的土地集中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增强反哺‘三农三牧'和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保护99%的草原。”按照这个思路,锡林郭勒盟坚持“整装开发、综合利用、集中发展、环保节能”的原则,立足于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着力做大做强能源、化工、金属矿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
如今,“美丽与发展双赢”正在从理念变成实践。鄂尔多斯在发展中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推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生态补偿办法,在10年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全市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75%。呼伦贝尔伊敏煤电在开采过程中注重回填与植被恢复,生产采用封闭式流程,有效保护了鄂温克草原。
在美丽发展的思路指引下,呼伦贝尔打响了向沙地宣战、守护美丽的攻坚战。连续3年,任务和投资两不减,沙地治理以每年几亿元的投资和治理1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呼伦贝尔沙地面积开始缩减,沙区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5%。今年年初,“高质量完成100万亩沙区综合治理任务”,又被写进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长期以来,内蒙古草原超载过牧、草畜关系持续失衡,导致草原生态不断恶化。经过坚持不懈地生态建设,目前内蒙古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根据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到20%,比1998年提高了5.18个百分点。
悠悠岁月,记载着历史的沉浮变幻;星移斗转,昭示着人间的沧桑兴衰。而今,这片神奇的草原,在“富民与强区并重”、“美丽与发展双赢”思路引导下,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恢复。众志成城的各族儿女,正在雄心勃勃地谱写新的篇章!视觉统筹:蔡华伟 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