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视频 >

【中国好人】七旬老人张秉柱:10年乡村爱心办学路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3日 02: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综合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8a698004d9164d97ad1d2d87cf44269b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中国网络电视台综合消息:创办了老年大学后,闲不住的张秉柱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众多的留守儿童身上。从建立“留守儿童”名册,建立“五老”与“留守儿童”联系制度,到将自家大厅辟为“留守儿童之家”。张秉柱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关爱下一代和“留守儿童”。十年来,张疃小学未发生一起学生溺水或交通事故。

  老吾老 一己之力办学

  位于村中心池塘旁边,有一排黄色墙体的瓦房,室内窗明几净。每个星期三的上午,村里都会有四五十名老人齐聚到这里,聆听他们喜爱的课程。从时事历史、法律常识、农业科技到养生保健、书画戏曲,这里开设的课程可谓十分丰富。

  这是巢湖市黄麓镇的第一所村级老年学校——张疃村老年学校,举办至今已经有整整9个年头了。 “就算剩我一个人,也要把老年学校办好!”学校的创办人、校长,71岁的张秉柱老人介绍,由于条件缺乏,原来多名老师在学校创办后或是离世、或是因病及家庭原因,都离开了这里的讲台。不过,张秉柱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光拿退休金他觉得不踏实

  2002年10月,干了半辈子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张秉柱在退休两年后,再次站到了讲台上。不过,这一次,他面对的学生不再是孩子们,而是和他年纪相仿甚至更长的老人。

  张秉柱所在的黄麓镇张疃村,坐落于巢湖北岸,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全市少有的人口大村。与各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样,目前,该村人口2000多人,老年人却有近300人。

  2002年,黄麓镇决定在兴办镇级老年大学基础上,试办一所村级老年学校。村领导就此事找到了张秉柱,想聘请他担任校长,参与老年学校的创办并负责全面的工作。对于这个聘请,张秉柱没有丝毫犹豫就欣然答应了。

  “如何让农村的老人也能像城里人那样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呢?办老年学校肯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张秉柱说,“对于我个人来说,退休了,每个月都从国家领几千元退休金,却什么事也不干,心里也觉得不踏实。”

  身为校长一度是光杆司令

  可是,对于一个农村来说,举办一所正规的老年学校谈何容易。

  “开始,村里能提供的就只有两间破旧的房屋,作为教室,连桌椅板凳也不配套,前来听课的老人也十分稀少,只有十几个人。”张秉柱回忆道,“不过,硬件条件的欠缺还是其次,关键还是师资队伍。”

  老年学校刚办时,有包括他在内的4名教师。其他人都和张秉柱一样,多是来自当地中小学的退休教师。不久,张秉柱的教师队伍就遭遇了极为尴尬的局面,以至于,身为校长的他沦为一个仅有的老师,成为光杆司令。

  “不到两年时间,先是一名80岁的老教师因病离开了学校,接着,又一名75岁老教师因病去世,不久后,最后一名教师因为孙子考上了市一中,他要去给孙子陪读也离开了学校。”

  “就算剩我一个人,也要把老年学校办好!”面对同伴的陆续离去,张秉柱一再坚定向大家表示。

  当时,张秉柱不仅是村老年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同时也是镇老年大学的教师,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张秉柱不得不一人扛下学校既定的课时,还得在两个学校间奔走。他原来主要讲的时事和历史,身为光杆司令的他为了让老年学校的课程更加多样化,只得临时上阵,充电学习一些法律、养生保健知识,开设相关课程。

  学校的今天十分难得

  今天上午,记者走进这所农村老年学校时看到,与城市里的各种老年学校相比,这里的条件明显简陋很多,只有一个连体的教室,面积也不算大,其中的陈设也颇为简单。但是,对于这所老年学校今天这样的条件,张秉柱和众多学校的老年学员却都觉得,“已经十分难得了,毕竟,在农村这样的学校还是不多的。”

  “原来的房子不仅老旧,每逢雨天,还漏雨,修了好几次都是无济于事。”张秉柱告诉记者,2009年底开始,村里下决心投资了12万多元,才将老年学校原先的老屋拆掉了重建。教室扩大为四间,里外粉刷一新,配置了崭新的课桌,足可同时可容纳100多人上课。此外,教室里还添置了电教设备,安装了电扇,增加3000多册图书。“上课的时候,这里是教室,平时,这里还可以作为阅览室和活动室。”

  尤其令大家惊喜的是,对于位于学校旁边的那口本是充满垃圾和淤泥的池塘,也随即进行了清理整修,塘埂四周还砌上了白石栏杆,池塘中央则修建了一座凉亭。走出教室,面对的池塘,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公园。

  张秉柱介绍,学校目前有两名专职教室和两名外聘教师,每周三上一个上午的课。开设的课程包括法律常识、时事政治、历史、卫生保健、科技知识、红色记忆等十余种。

  “除了文化常识课程,还有书法、绘画和戏曲等,来这里的老年学员,几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张秉柱不无自豪地介绍道,目前,学校的报名学员已经达到150多人,每周来学校上课和参加活动的学员稳定在百人左右。

  幼吾幼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自家大厅成“留守儿童”乐园

  走进位于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的张秉柱家,大厅里扑面而来的是青春的身影,学生们在大厅里或看电视、或看书、或看报纸、或做作业。

  你会诧异,这是课外活动室吗?事实上,这是张秉柱家里的大厅,是张疃村里有名的“留守儿童之家”。大厅里和大门上的“留守儿童之家”匾额格外显眼。

  这是一间简单到再也不能简单的农屋。这间一层的农屋里,唯一的房间是张秉柱和老伴方荣珍的卧室。大厅的右侧角落里摆放着灶台、洗漱台、橱柜,用布帘隔开。

  大厅的其他地方成了孩子们的地盘。祖传的衣柜摆放着各种图书,旁边的电视机可以播放《地道战》、《地雷战》等孩子们最喜欢的爱国电影。墙角挂着的《中国国防报 军事特刊》以及《文摘周刊》,早已被翻得皱巴巴。

  为了方便孩子们锻炼身体,张秉柱还购买了羽毛球拍、跳绳等运动设备。甚至,他还拿出自己的手机,免费为“留守儿童”向远方的父母拨打电话。

  虽然简陋,但是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

  十年“留守儿童”无事故

  自从2000年张秉柱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他一直关注下一代工作。2003年,张老担任了黄麓镇教育系统关工委第一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此外他还担任张疃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彼时,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引起了张秉柱的关注。“那时,我经常看到一些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水塘玩耍时溺死的报道。有的儿童在家里看管,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恶习。我想我必须站出来,为这些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帮助他们。”

  2003年,张秉柱建立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名册,建立了“五老”与“留守儿童”联系制度,对“留守儿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安全教育。

  2006年,张疃村的49名“留守儿童”由10名退休干部、教师承担联系任务,包括张秉柱每人联系5名“留守儿童”。联系人每周至少上门一次,和“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村里对表现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2007年8月,张秉柱将家里大厅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1940年出生的张秉柱,为了村里的孩子操劳着。两个儿子和老伴却格外地理解。

  老伴方荣珍说:“家事懒,外事勤,公家事情不累人。” 张秉柱则笑答:“我有一个好老伴,家事不用我烦神。”

  执著的张秉柱凭着一股劲硬是将“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了下来。十年来,张疃小学未发生一起学生溺水或交通事故。

  给“留守儿童”家的感觉

  正在张疃村小学读5年级的学生杨英杰是“留守儿童”其中之一,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一直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

  “以前,他有点小调皮。自从到留守儿童之家后,经过慢慢地熏陶,他现在变了个样。上次考试,他得了全年级第二名,还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张秉柱骄傲地告诉记者。

  现在,张秉柱仍然联系5名“留守儿童”。在张秉柱大厅的墙上,这几位儿童创作的儿歌展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小弟弟,眯眯笑,天天爱把镜子照……一代新人树新风,文明古国换新颜”。五年级的杨英杰的这首“照镜子”让人眼前一亮。

  在大厅里记者看到了“留守儿童”的暑假作息时间。起床、早餐、学习、午睡等时间经过了认真地分配。语数外几门课程也有详尽的安排。而非寒暑假时间,这个“留守儿童之家”的开放时间是周末和其他节假日。

  小学六年级的黄波告诉记者:“一到周末,学校放假时,我就来到张爷爷的家里。这里的气氛非常好,我可以看报纸、看书,还可以和小伙伴们共同讨论学习内容。”

  看到儿童们沉浸在快乐的时光里,张秉柱不会觉得累,反而非常享受这样的日子。开办“留守儿童之家”,他不享受一分钱的政府补助,全部由自己负担,他不图名利,仅仅是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

  曾经有“留守儿童”的家长带着礼品上门感谢,但是被张秉柱一一拒绝。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张秉柱和村关工委成员还主动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积极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

  “留守儿童”叶自立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经过校方和关工委的共同反映,上级安排其到巢湖市医院免费做手术,家庭免交了一万多元的手术费。

  16岁的叶季梅家庭贫困,张秉柱获悉后,千方百计地向上反映,最终给她解决了2000元的救助金。

  村里一名回族学生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但是这名学生的家境十分贫寒,张秉柱想尽办法联络其他老人,为其解决了2000元的上学费。帮其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爱心的感召下,“留守儿童”也知道感恩社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张疃小学开学时,“留守儿童”张文浩带头向汶川大地震捐款。最终全校师生共捐款3200多元。

  在张秉柱的坚守下,2010年,张疃村关工委获得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张疃村获得的第一块省级奖牌。

  张秉柱说他还会坚持下去,看着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对话:为了孩子更加安全

  记者:办了老年学校,就您本人老说,应该已经算是老有所为了,为何又主动把自己家建起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呢?

  张秉柱:那几年,我经常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各地都陆续发生一些留守儿童溺水或遭遇其他事故的新闻报道。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之后,我心里都觉得不安,我当了一辈子老师,也是一名老党员,对于确保孩子安全的问题,也应该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而孩子的安全问题,其实需要家人、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就我们农村来说,尤其是假期,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和学校两方的缺憾。而我正好从事村里的老人工作,可以利用办老年学校基础,发动有条件的老人们加入进来。

  记者:这么说,您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初衷主要就是保障孩子的安全问题,那您是怎么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的呢?

  张秉柱:我们这农村的一个特点就是,池塘特别多,最大的安全威胁就是孩子玩水。所以,我们就反复地向孩子们解释,下水游泳会有什么样的危险,并且用新闻报道中的惨痛事例跟他们讲,另一方面,就是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娱乐方式,比如组织他们打羽毛球、下棋、看电影,那么,就能降低他们面对险境的机会。

  记者:你觉得您的这些努力和留守儿童之家效果怎么样?

  张秉柱:十分令我们欣慰的是,近十年来,我们村还没有发生一起儿童溺水身亡的悲剧。这当然不是哪一个方面努力的结果,但这也是我努力要做,更是大家都期望的事情。

  记者:很多人退休后,都是选择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家里,并安安静静地颐养天年,可您呢,先是办老年学校,您这样把精力都放在外边,您的老伴和家里人有没有意见呢?

  张秉柱:意见当然也是有的,但对我做的事情,他们却都是非常支持的。比如,老伴就常常这么说我,“家事懒,外事勤,公家事情不累人!”我就这样回答她,“我有一个好老伴,家事不用我烦神。”她一听,也跟着我乐了。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中国文明网,时间为2011年10月13日,转载仅为提供资料。)

责任编辑:刘一

热词:

  • 张秉柱
  • 教师
  • 乡村
  • 留守儿童
  • 老人
  • 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