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始于经济领域的中国改革推进至今,政府和社会领域的改革需求也日显迫切,其中,如何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课题。中央编译局专家认为,近年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从单向“推力”更多地演变成双向“合力”,经历了从怀疑到信任、从被动到主动、从管控到治理的变迁过程,但达到共同善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赴全国多地,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调研组一道,探访相关实践探索,以供各方研讨、参考。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入,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在中国迅速崛起,它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管理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民间社会的成长和社会力量的发育,将成为完善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对我国社会走向成熟、完成现代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过去十年间政府创新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可以看出官民互动朝着良性的方向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推力到合力
政府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是公共权力机构为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自身的变革。
然而,无论在政治体制改革、行政改革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
从2000年开始,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世界政党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共有1800个左右的各级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申报该奖项,经过课题组初选和全国专家委员会复选,139个项目获得入围奖。
经过对这些入围创新项目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为单向度的“推力”和双向度的“合力”两种不同模式。
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是政府存在的通病,在我国,也不例外。从过去十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发起动因来看,问题导向的改革创新不在少数,也就是说,这类改革或创新是政府为回应社会问题或社会需求,并由社会力量单向推动而不得不作出的变革。因此,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这种改革创新起源于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的倒逼,社会力量成为政府改革的推动力。
从基层执政举例来说,四川省平昌县公推直选乡镇党委委员的改革就是如此,面对当时乡镇治理的种种问题和激化的干群矛盾关系,乡镇党委委员直选成为化解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并成为当时改革者的唯一选择;又如,面对农村“两委”矛盾,湖北省广水市开展的“两票制”选举村党支部书记的改革;还有河南省社旗县“下访团”、重庆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等创新也都是如此。
另一类政府创新则体现为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合力”取向,政府依靠社会力量并与社会共同合作是这类改革的特点,并成为这类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从而实现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目标;上海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在街道层面建立为民间组织服务的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搭建起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并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实现社区治理的目标;浙江省义乌总工会的“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依靠社会化力量为外来农民工维权,等等,这些改革都体现了政府与社会良性的合作互动取向。
近年政府创新中的社会力量,双向“合力”模式越来越多,由于互动的升级,进而显现出从怀疑到信任、从被动到主动、从管控到治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