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解读

2013年11月13日 00:15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央视网消息: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公报发布的第一时间,央视网邀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对公报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四大背景下的众望所归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几个大的背景: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10%左右)增长后,切换到了中高水平(7%—9%)增长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国实现了人均GDP向一万元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行了累计10万亿的投资,这在拉动当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后继的影响——比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累积等,要消化这些负面影响,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成为众望所归,人们对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有很高的期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首次出现

这次全会公报的内容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们党的文件当中,第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而且强调了要“现代化”。这实际上指的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放权,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公报提到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以前的提法是“基础性作用”。这表明,现在我国把市场放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强调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公报特别强调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这些以前也提过,这次再次提出,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此前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期待政府在经济领域放权的同时,在相关政治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管理等领域,也能够有更多的改变,让民间的呼声有更通畅的渠道和更好的传递方式,与未来政府的执政能力有更好的结合。

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公报中,此前外界高度关注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最终被表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治理体系,一个叫治理能力。实际上就是首先要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个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以经济方面为例,像财政体系,由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构成一个实际上完整的体系。在原来比较好的体系、政策框架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通过一些改革开放,把一些不好的东西给剔除掉。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体制体系的建立,才能为国家的治理能力构建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职能转变将带来眼前一亮的东西

政府已经把审批权放下去了,现在在经济领域,比如投资的审计权等下放得比较多。下一步,只要政府没有明令禁止不能进入的,都是开放的,都是可以进入的。这是非常大的理念上的变化。还有比如说,商品领域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准备改革要素领域,包括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未来八年左右,即到2020年的改革总路线图,并没有更多细节。对于细则,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将陆续推出。相信经过各个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后会看到越来越多让大家眼睛一亮的东西。

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转变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稳增长和调结构。从大的方面说,第一大结构是内外需结构,要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更多靠内需;第二大结构是内需当中的投资和消费结构,比如让老百姓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下一步应该通过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让消费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要进行调整,总体上保持农业的稳定,减少对二产,尤其是落后二产当中落后的产能,如高污染、高污耗产业,把三产作为发展方向。从拼要素、拼低成本和低价格、消耗环境资源,转向向科技、向创新要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使将来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将来对投资的依赖可能会越来越减少。但在现阶段,投资还是相对很关键的,所以三中全会勾勒出了到2020年的路线图,希望在2020年前后真正实现结构的转变。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提并论

全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根基。“根基”的说法也是第一次提出。另外,公报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以前叫“重要补充”,现在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并列的,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60%,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如果政府真正实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提升比例的空间和可能。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某些领域的玻璃门和天花板打破;二是要建立约束和保障体制机制,使民间资本有能力、有信心进入这些领域;三是让民间资本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做到这三点,民间资本才真的能进入。这一方面非常值得期待。

中国进入活力爆发期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需求是很大的,虽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赶不上发达国家,但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创新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提升;尽管人口红利没有了,但老百姓素质提高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之间要素和产业的转移空间,是很多发达国家不可企及的。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我们通过改革开放30年,现在要建成更高级、更全面、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的同时,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地完善提高,政府宏观的调控能力、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和不断地完善。经过这么多年的培植、萌芽和发展,我国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强,可以跟政府的力量实现更好的吻合。我们应当有信心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让两种力量协作迸发出活力,创造新的奇迹。

分享
今日新闻聚焦
更多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总监:吕正标
值班总监:郑根岭 索刚雷 徐学良 唐晓燕 段文博 张兰
采访主管:袁旻 冯晔
编辑主管:潘幸知 张奇斌

邮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